在历史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经典场景,清流领袖翁同龢借着甲午战争失败的机会,蓄意借机削弱李鸿章的政治地位。那么,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为何翁同龢要如此处心积虑地想要打倒李鸿章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当时两位人物的官职背景。翁同龢虽然身为皇帝的导师,官职包括军机大臣、户部尚书以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重要职务,但他一直心有不甘的是自己并未能成为大学士。对于清朝来说,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内阁首辅,虽然不是实际的宰相,但在名义上却担任着类似宰相的职务,具有极高的威望。因此,翁同龢有时也不得不感慨“我不是中堂”,这其中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酸涩。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李鸿章。当时,他已经担任了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以及北洋通商大臣等多个显赫职务。需要解释的是,清朝的内阁有“三殿三阁”,分别是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以及文渊阁、体仁阁、东阁。任何担任这些殿阁大学士的官员,都可以被称为“中堂”,即名义上的宰相,并且,顺序上文华殿大学士在这些职位中地位最高,因此李鸿章的职位相当尊贵,实际上堪比今天的内阁首辅。
翁同龢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想要打倒李鸿章,正是因为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之位极具吸引力。通过除掉李鸿章,翁同龢便可能有机会接替这个职位,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尽管他一度极力谋划,但最终慈禧太后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这也成为翁同龢一生的遗憾。
那么,在清朝,究竟什么样的官职才算得上是宰相呢?经过以上分析,大家应该能明白,只有担任大学士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中堂”,也就是宰相。然而,大学士职位并非人人平等,实际上,除了三殿三阁的大学士外,还有一些职位较低的协办大学士,他们虽然地位略逊,但也可以视作宰相。这一点可以通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来了解,他曾是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
有读者可能会问,既然军机大臣也掌握实权,那他是不是宰相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来回顾一下军机大臣的设立历史。雍正帝为了处理西北问题,于雍正七年设立了军机处,直接由皇帝掌控,成为当时最为权威的决策机构。尽管军机大臣拥有极大的实际权力,但由于该职位没有固定的俸禄、没有品级,且通常为兼职,所以即便有实权,却没有宰相的名分。
再来看六部尚书在清朝的地位。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清朝政府的重要部门。六部尚书的品级为从一品,虽然这一职位非常重要,但在品级上低于大学士。若某个大学士同时兼任某一部尚书,那么他便拥有正一品的官位,实际上可以视作中堂,拥有宰相的地位。
最后,我们来说说封疆大吏的职务。封疆大吏通常指的是负责一省或多省军政的巡抚或总督,这些人掌握着实权,地位极为尊崇。例如,李鸿章曾任直隶总督,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则担任湖广总督。然而,虽然封疆大吏在地方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他们的官职在品级上仍低于大学士,总督的官位为正二品,巡抚则为从二品。不过,如果封疆大吏同时兼任大学士,那便另当别论了。李鸿章和曾国藩就是这类典型的例子,既是大学士,又担任了总督职位,实质上可视为中堂。
综上所述,在清朝的官职体系中,只有担任大学士的人,才可以被称作宰相。尽管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以及封疆大吏等职务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但由于他们的职位品级低于大学士,因而不能被称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