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
郭沫若是学医出身,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他弃医从文。1926年,郭沫若随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郭沫若撰写《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遭到通缉。1928年,为躲避通缉,他远赴日本。
1928年6月,郭沫若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中,首次读到了罗振玉编著的《殷虚书契考释》一书,萌生浓厚兴趣,由此开启了甲骨文研究。他经常去藏书颇为丰富的东洋文库,将其所藏的大量甲骨文、金文著述一一通读。
接下来,郭沫若走访日本的甲骨收藏者,把看到的甲骨藏品都拓印下来,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起步虽晚,但他凭借前人丰富的研究基础,运用科学的治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郭沫若认为,考释甲骨文是为历史研究服务。因此,要通过甲骨文研究来研究殷商史,进而解释社会发展规律。他在1931年版的《甲骨文字研究》序中写道:“余之研究卜辞,志在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之起源,本非拘于文字史地之学,然识字乃一切探讨之第一步,故于此亦不能不有所注意。”在1952年版的《甲骨文字研究·重印弁言》中他写道:“这些考释,在写作时,是想通过一些已识、未识的甲骨文字的阐述,来了解殷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
郭沫若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史实。例如,他通过对《殷契萃编》第1468片的细致考察,首次揭示了甲骨文中存在习刻的现象。
郭沫若还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结合甲骨文资料,将甲骨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他完成了《卜辞通纂》《殷契萃编》《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著作,并主编了《甲骨文合集》,还对甲骨文字进行了深入考释,探讨了殷代尺制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著作中选取各家所藏甲骨珍品,其中有不少是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未见过的,其史料价值无可替代,且他对甲骨文字的考释有很多新见解。比如,《卜辞通纂》正编共选甲骨800片,按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畋游、杂纂等八类加以考释,这样既可以使读者全面系统地认识每一类甲骨文的内容,还可以从每项卜辞的内容里了解殷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1937年出版的《殷契萃编》,是郭沫若从上海一位大收藏家收藏的甲骨中选出1595片精品编纂而成的,且书中他对每一片甲骨都作了考释。
此外,郭沫若还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期和断代研究,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