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唠唠秦朝那位赫赫有名的大将王翦。这人打仗那是真有一套,可他有个习惯,让秦始皇既头疼又无奈,啥习惯呢?每次领兵出征,必定向秦王索要丰厚赏赐。
早年,秦王嬴政面临一场棘手的叛乱,他弟弟成蟜在邯郸起兵,意图染指王位。嬴政气得不行,心里清楚,若不果断平叛,王位恐怕不稳。思来想去,他把目光投向了王翦。王翦接到命令,那叫一个干脆,领命就奔赴战场。面对成蟜的叛军,他没有硬拼,而是巧用奇袭战术。他瞅准对手轻视秦军的心理,精心设下埋伏,一步步把叛军引入包围圈。战斗打响,王翦亲自指挥,沉着冷静得很,一点点蚕食敌军阵地,没费多大劲就大获全胜。关键是,打完仗他不贪功、不邀功,低调退回营中。这让嬴政对他好感倍增,觉得这老将靠谱,行事风格稳得很。
往后的日子里,王翦多次挂帅出征,每战皆胜,战果辉煌。可慢慢地,他一个奇怪的习惯就暴露出来了。每次出征前,他都会大大方方地向秦王索要大量赏赐,又是要田地,又是要财物,战事紧张的时候也毫不避讳。那时候,朝堂上大多数将领都想着表现自己忠诚无私,王翦这么干,显得特别另类。嬴政心里就犯嘀咕了,这老将军咋回事,怎么对钱财这么执着?
后来,秦国要攻打楚国,这可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嬴政把王翦召进宫,让他挂帅出征。王翦想了想,说:“大王,要打楚国,非给我 60 万士兵不可。” 嬴政咬咬牙答应了。可紧接着,王翦又说:“臣老了,若再出征,希望能为家中子孙留下一些积蓄。” 嬴政一听,心里就不太痛快了,刚答应了兵力要求,这又来索要重赏,这老头也太贪心了吧。可嬴政又不能不倚重王翦,心里纠结得很,既不想打消王翦的积极性,又担心他功高震主,以后不好控制。
王翦像是看出了秦王的心思,笑着解释:“大王,臣受您君命,自会忠心守护国土,绝无二心。只是年老力衰,担心此去不归,难免挂念家人,想给他们留些保障。” 嬴政听了,心里的疑虑稍稍打消了些。
王翦率领 60 万大军奔赴楚国边境,到了地方却不着急进攻,而是安营扎寨,按兵不动。楚军那边不断派探子来侦查,王翦这边就是不出战。时间一长,楚军起了疑心,觉得秦军是不是怯战,不敢进攻。朝堂上也有不少官员议论纷纷,说王翦索要那么多物资,却不进攻,太不像话了。可王翦呢,根本不在乎这些议论,依旧我行我素。
日子一天天过去,楚国将领渐渐松懈,军队士气也受到影响。王翦瞅准时机,开始行动。他先是让士兵修筑更坚固的防御工事,保持严格军纪,让士兵时刻保持战斗状态。等到楚军彻底放松警惕,纪律松散的时候,王翦一声令下,选择夜晚突袭楚军防御薄弱处。楚军毫无防备,防线瞬间被突破,被打得溃不成军。王翦乘胜追击,多次发动猛攻,把楚军防御彻底摧毁,项燕只能带着残兵败将撤离。
这场灭楚之战,王翦大获全胜。可在整个过程中,他多次向嬴政索要赏赐,这让嬴政心疼得不行。战争本就耗费大量金钱,王翦还不停地要这要那,嬴政心里肯定不乐意。但没办法,为了能让王翦安心打仗,顺利灭掉楚国,嬴政每次都只能咬着牙答应。
那王翦为啥这么做呢?其实啊,他心里门儿清,自己手握重兵,功劳又大,很容易引起君主猜忌。像白起,多厉害的将领,就因为和秦昭王产生隔阂,最后被赐死。王翦可不想重蹈覆辙,他故意表现出对财富的 “贪婪”,就是想让秦王知道,他只在乎钱财,对权力没兴趣,以此来消除秦王的戒心。事实证明,他这招还挺管用,秦王虽然心疼钱,但对他的忠诚倒是放心了不少。
灭楚之战结束后,王翦功成名就,他没有贪恋权势,而是向朝廷请辞,说自己年事已高,想卸甲归田。他这是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急流勇退,才能保全自己和家族。在秦国的功臣里,能做到像他这样的可不多。
王翦打仗时索要赏赐这个看似 “贪婪” 的 “恶习”,背后其实藏着他的大智慧。他用这种方式维护了君臣关系,也让自己得以全身而退,不得不说,这老将军真不简单呐!好啦,今天关于王翦的故事就讲到这儿,记得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祝您往后的日子财运亨通,干啥都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