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州的牧场主人山姆·麦佛里克以不烙印记号来识别他所养的牛为人所知。因此,政治界有一种特殊的说法,将那些不属于任何党派或派系、独立自主的政治人物称为“独行侠(Maverick)”,这个词源于麦佛里克的名字。如果我们要在中文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这些人,或许“政治顽童”能更准确地传达其特质。
如果用这个现代词汇来描述才华横溢的古人孔融,似乎也不无道理。不过,孔融因其“独行侠”的性格最终酿成了杀身之祸,不仅他自己身败名裂,连累了妻儿,最终形成了一个家庭的悲剧。
孔融,字文举,东汉鲁国人,乃孔子二十世之后。他家中有七个兄弟,孔融排行第六。四岁时,他与其他兄弟一起吃梨,他让哥哥们挑较大的梨,而自己选小的。大人问他原因时,他机智地回答:“大孩吃大梨,小孩吃小梨。”这一回答让家人都感到惊奇,并使得孔融的智慧在家族中传开。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教育的经典教材,令中国的学童从小就知道孔融是以孝顺和礼让著称的典范。
十岁时,孔融随父亲到洛阳。那时,因平定羌胡而立下赫赫战功的李膺,被任命为河南尹,声望极高,且规定非名士或通家好友不得接见。孔融心生好奇,决定前去拜访李膺。门房询问他的身份时,孔融自信满满地回答:“我与李府尹是通家之好,请为我转告。”门房将消息传达给李膺,李膺亲自迎接,看到他只是一个小孩,便问道:“你的祖父与我家定是旧交吧?”孔融答道:“没错,孔子的祖先与李老君(即老子)曾是师友,所以我们两家是世交。”在场的宾客都惊讶于孔融的聪慧与机智。一位官员陈炜听后评论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回应道:“听君所言,想必年轻时您定然是了了之才。”众人更是对他赞叹不已。
孔融十三岁时丧父,悲痛至极,因其过度哀伤,州里纷纷称赞他的孝心。灵帝时,朝中发生党锢之狱,李膺、杜密、范滂等正直之士被杀害。一位曾反对宦官的党人张俭四处逃亡,孔融的哥哥孔褒与他是旧交,张俭逃到山东曲阜时,孔融已经十六岁。见到来客满面忧色,他猜测可能是兄长的朋友遇到麻烦,便毫不犹豫地将张俭收留。后来,官府对张俭展开搜捕,最终将孔融与孔褒一并抓捕。在这场官府的审问中,孔母挺身而出,表示愿意承担所有罪责。最终,朝廷判定孔褒死刑,而孔融却因其坚定立场获得了名声,且被朝廷公卿所重用。
随着董卓入朝,孔融被任命为议事郎,但他的言辞常与董卓意见不合。当黄巾军再度起义时,董卓任命孔融为北海相,将其调离了朝廷。孔融到北海后,表现出色,推崇儒学,任用贤才,设立仓库。然而,黄巾军的进攻迫使孔融屯兵于都昌,最终被围困。幸得义士太史慈的帮助,孔融才得以脱困,马不停蹄地去向刘备请求援助。刘备当时虽刚刚崭露头角,但对孔融的求助反应迅速,并派兵解围。由此可见,孔融在当时的声望远高于刘备。
然而,随着董卓被诛,汉献帝开始流亡,朝廷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袁绍与曹操两大势力逐渐崛起。尽管有人劝孔融在袁曹之间择一结交,孔融始终认为袁曹都有篡汉之心,选择保持独立立场。他的这种“独行侠”风格令他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也让他始终坚持不与权势勾结。
后来,孔融担任青州刺史,面对袁绍儿子袁谭的围攻,孔融依然从容不迫,伏案读书,不为外界所动。最终,青州城破,孔融逃生,而妻子儿女却被袁谭俘虏。此时,孔融的虚名虽然广泛流传,但现实中却未能保护自己和家人。
随着曹操权势的加强,孔融被征召入朝,先任将作大匠,后为少府。但他在朝议中坚持提出尊君、正仪、辨忠奸的观点,这让曹操愈加不满。曹操攻入邺城后,孔融曾写信讽刺曹操父子,公开反对曹操禁酒的政策。他总是热衷于宴饮与交友,形成了“坐上客常满,蹲中酒不空”的格言。孔融虽博学多才,但其反叛性格和对虚名的执着最终为他带来了灾难。
在一次曹操与孔融的交锋中,孔融曾力荐年轻的祢衡,虽然祢衡行为放荡,最终因冒犯曹操而被杀。而孔融由于与祢衡交情深厚,最终也未能逃脱曹操的陷害,被构陷入狱。最终,孔融被判处死刑,时年五十六岁,妻子同遭杀害。孔融的两个孩子也遭遇了不幸,他们的命运与父母如出一辙。
孔融之死让人感叹,尽管他天赋异禀、才思敏捷,却因性格过于张扬、喜欢虚名,最终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上一篇:为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