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 韩信
韩信位居第一的原因在于,他的战绩无可匹敌,后继者无一能超越他。尽管有人贬低韩信,说他活跃于楚汉之争时期,六国将领过于弱小,但其实在乱世之中,各方诸侯无一不是在血与火的磨砺中成长起来的。真正的原因在于,韩信的才华实在超凡,令对手找不到可比的敌手。比如章邯与40万秦军苦战半年,却未能攻下赵国,而韩信仅带领三万新兵,在短短半日内就摧毁了赵军20万的主力。再如,项羽率领的楚军主力二十万与齐国死战三个月也未能攻克齐国,而韩信仅凭十万新兵便迅速摧毁了齐军主力十余万,甚至之后他还轻松击败了由龙且指挥的二十万楚军精锐。韩信的用兵之道堪称无懈可击,他作战从不拖泥带水,迅速完成战斗,从未有过失败。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汉朝的诞生。后世给予韩信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兵家四圣”之一,尊他为“兵仙”或“神帅”,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下魏国、取代赵国、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声名远扬,威震四方。时人称赞他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韩信精通兵法,自称“多多益善”,他与张良一道整理兵书,为中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尽管他所著的《韩信兵法》三篇已不见踪迹,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令人敬仰。
第二名 徐达
徐达出身寒门,在元朝末期,他加入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成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徐达率领20万大军与陈友谅的65万大军激战,并最终大败敌军。1365年,他成功攻占淮东,随后的两年内,他又攻破平江,灭张士诚。1368年,他带领军队攻入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继而攻占山西、甘肃、陕西等地。尽管他在岭北之战中因孤军深入而遭遇大败,但这也是他生涯中唯一的失利,因此他名列第二。徐达对于明朝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被视为开国功臣,朱元璋更是将他视为“万里长城”。自1373年起,徐达长期驻守北平,致力于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复城防,巩固了边疆防线。1385年,徐达因病去世,享年54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赠谥号“武宁”,并为他刻制神道碑文,尊其肖像入祀太庙。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的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名 岳飞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生于今河南汤阴县。自年轻时起,岳飞因不满宋朝对武将的轻视,屡次投笔从戎。自建炎二年(1128年)起,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他已参与并指挥数百场大小战斗。金军入侵江南时,岳飞自组岳家军,主张抗金,用一万人收复建康。他在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1136年带领部队北伐,攻占商州、虢州等地。1140年,岳飞挥师北伐,广泛号召民众支持,岳家军连续取得郑州、洛阳等地的胜利,并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然而,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一心求和,强令岳飞班师,岳飞被秦桧等人陷害入狱,并于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冤死。宋孝宗即位后,岳飞被追认清白,谥号武穆,后又追赠忠武,封鄂王。岳飞的作战策略非常灵活,他最早将战争与人民相结合,提出人民战争的理念。岳家军纪律严明,深受百姓喜爱。
第四名 木华黎
木华黎,蒙古汗国的开国功臣之一,早年投身铁木真麾下,随其统一蒙古各部。他多次在危急关头救援铁木真。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时,木华黎参与了成吉思汗的对金作战。他率军在野狐岭担任前锋,敢死队闻名遐迩,多次突破敌军防线。1215年5月,木华黎攻下临潢府及多个州县,重创金军,并攻克了辽西重镇北京。1217年秋,他成功攻下河北、山东等地,1220年秋,进攻陕西,占领河西。至1223年3月,木华黎在山西病逝。木华黎被称为蒙古帝国的“第一元勋”,没有他,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难以想象。
第五名 白起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被誉为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参加过70多次战斗,从未败北。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击败魏韩联军,斩敌24万;伐楚之战中攻占楚国都城郢城,杀敌15万;华阳之战中击败魏赵联军,斩敌15万;陉城之战中再杀敌5万;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击败赵国,斩杀敌45万。战争结束后,白起一生所致的敌军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占据整个战国时期死亡人数的一半。他的军事战略推动了秦国的统一进程。白起的军事生涯中,注重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而非一城一池的得失,其“战必歼”的理念也被广泛认可。白起的功高震主,最后被秦王赐剑自刎而死。
此排名仅为个人看法,其他人可能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韩信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接下来则是徐达、岳飞、木华黎和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