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是明朝的重要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军旅生涯起初是从常遇春麾下开始的。在那个时期,蓝玉担任管军镇抚,凭借着过人的胆略和聪慧,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蓝玉在征战中展现出不凡的能力,勇敢且有策略,屡次战胜敌军,几乎是战无不胜,屡立战功。
常遇春对蓝玉的表现十分欣赏,不仅在战场上得到肯定,常遇春还多次向朱元璋推荐他。由于蓝玉能力出众,且常遇春的推荐,朱元璋也决定提拔他,于是蓝玉便得到了大都督府佥事的职务。得到了晋升后,蓝玉愈加拼命工作,并在明朝二次北征沙漠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担任中路军的指挥。在这场战争中,蓝玉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率军出击,并大破敌军,打下了立下赫赫战功。
此后,蓝玉的地位逐渐提升,开始得到朱元璋的高度重视。到了洪武七年(1374年),他亲自带领军队进攻兴和并获得大胜,进一步增强了他的军功声誉。接着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又命令蓝玉与沐英一同率领大军镇压西藩叛乱。经过一年的战斗,蓝玉获得了显著的军事成果,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为表彰蓝玉的贡献,授予他世袭永昌侯的封号,俸禄也大幅增加,达到了二千五百石。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短短六年内,蓝玉展现了其过人的军事才能,成功征服了云南的残余元朝势力并在曲靖擒获了元朝平章达里麻。同时,他还随冯胜大将军北征元太尉纳哈出,在庆州将敌将果来斩杀,并最终俘虏了纳哈出,迫使他归顺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带领十五万大军北征,经过一系列战斗,他摧毁了残余的元朝势力,成功地击溃敌军,俘获数万人,获得牛羊十五万头。这场胜利后,朱元璋为表彰蓝玉的贡献,封他为梁国公。
然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突然失势,遭遇了重大的打击。朱元璋以谋反罪名下令逮捕蓝玉。经过短短的八十天调查,蓝玉被判剥皮实草,灭三族,这一案件也被称为“蓝玉案”。此案件波及极广,最终有超过一万五千人被处死,其中不少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关于蓝玉是否真有谋反之意,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蓝玉案的调查过程非常迅速,甚至令许多人对其公正性产生怀疑。按理来说,谋反案件如此重大,应该经过详尽的审讯和多方调查,特别是针对蓝玉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开国功臣,任何刑罚的定性都应慎之又慎。可是,这一系列的举措从定罪到宣布结案仅用了短短八十天,而且所有的证据主要依赖于他人的供词,没有蓝玉的亲自承认,甚至也没有任何物证。即使如此,蓝玉还是被草率地定罪,送上了断头台。
在《逆臣录》这本书中,有多份与蓝玉谋反相关的口供。其中一份供词指出,蓝玉曾在洪武二十六年正月表达了反叛的意图,而另一份口供则声称,蓝玉在洪武二十一年时就已开始谋反。这些证词时间上的出入显著,明显存在矛盾。如此重大的谋反罪,若真有其事,为何要等到五年后才被捉拿?又为何在蓝玉北征时,朝廷没有早早察觉并加以防范?
此外,《逆臣录》中没有蓝玉的直接供词,而是完全依赖他人的口供,这种单方面的证词缺乏直接证据的支撑,使得整个案件看起来极为可疑。没有物证支持,且口供自相矛盾,给人的感觉朱元璋可能并未为了真正的叛乱而处死蓝玉,而是有其他隐情。
综上所述,蓝玉的所谓谋反,存在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有此企图。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朱元璋之所以杀害蓝玉,可能并非因为他真的谋反,而是出于其他政治原因。蓝玉案充满了谜团,至今仍然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
参考文献:《逆臣录》《异姓诸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