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丹书铁券”的功臣们后来的命运究竟如何?现存的五副明代铁券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自从刘邦创制出丹书铁券以来,这一制度历经千百年不断演进,铁券从最初的功勋表彰逐渐转化为一种免罪免死的承诺,被赋予了多重功能,伴随着漫长的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战乱使得朝政复杂多变,冯太后的铁券在这段岁月中保住了元丕的生命,使其逃脱了谋反罪的牵连,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然而,到了唐中期,铁券的普遍赐予使其价值大幅下降,安禄山、李怀光等人即便手持铁券也依然反叛。这一切都说明,丹书铁券的实际功能远不如传说中那般有效。那么,丹书铁券究竟具备何种功能?曾获赐丹书铁券的功臣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接下来,现存的五副明代铁券将为我们揭示他们的故事。
明朝作为铁券制度重振的重要时期,其发展历程尤其引人关注。为了安抚那些在战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朱元璋于1369年仿造唐代钱镠的铁券,开启了明代铁券的新篇章。从那时起,朱元璋将铁券分为七个等级,从公侯到伯爵,等级依次递减。公侯的铁券是最为显赫的,而伯爵的铁券则最为微薄,其功能也随着等级的变化而不同。后来的学者通过铁券的形制与铭文,能够解读出持券者的种种信息。
例如,明代边疆的军事将领川伯赵安和高阳伯李文,身居高职但命运多舛,深知身处风云变幻之间的险境。赵安因卷入蓝玉案而家族遭受灭顶之灾,他本人则被贬至边疆。然而,他凭借过人的才华,最终在三位皇帝的器重下重新得以重用,最终荣封为会川伯并获得铁券。可惜好景不长,因家族的不法行为再次触怒朝廷,赵安虽因铁券逃过重罪,但毕竟命运多舛。赵安去世后,其子继续在边疆坚守,赵家血脉得以延续数代。
相较之下,高阳伯李文因在夺门之变中冒领功劳而被封为伯爵,随后他击退了入侵的鞑靼骑兵,并由此获得了铁券。随着朝廷对冒领功劳者的清查,李文不得不上书自请处分,尽管他被解除职务,却因持有免死的铁券而得以保全性命。然而,面对鞑靼军的再度侵扰,李文未能阻挡,险情再次加剧,他最终被投入监狱,但值得庆幸的是,免死的铁券再次拯救了他的生命。
更引人注目的是将领朱永,这位在战场上表现卓越的将军不仅被封为侯爵,还获得了公爵的封号,他手中握有两块铁券。朱祁镇复位后对他的信任愈发加深,赐予其抚宁侯与保国公的铁券,更将其比作西周时期的“方召”。朱永去世后,被追封为宣平王,其一生可谓辉煌卓绝。
对比之下,修武伯沈清的人生显得相对平凡却又幸运。在朱棣的五征漠北中,他虽然一直在前线服役,然而随后长期担当修筑工事的“包工头”。凭借出色的工程进度和质量,他被封为修武伯,并荣获铁券。沈清去世后,他的铁券经历了多次流转,最终现身于旅顺,虽满是锈迹,却依然是历史的见证。
从这些持券者的命运中可以看出,铁券并非无所不能的护身符。尽管有明文规定的免死特权,但持有铁券的功臣们各自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在历史的烟尘中,现存的铁券数量寥寥无几,而这些遗物上的文字与功臣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荣誉与政治的变幻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