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有声,家国传情
国器风华
博物馆里的千年回响
传家春秋
民物里的百年温度
历史学科文化节
一件斑驳的老怀表,承载着祖辈的时光;一尊千年的青铜器,诉说着王朝的兴衰。近日,于敏科技中学(科学城一中)历史教研组以 “器物里的中国” 为主题,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历史学科文化节。从家传旧物到国之重器,师生们通过专题讲座、老物件展览与互动活动,在器物与故事的碰撞中,探寻文明的脉络,感受历史的温度。
01 国器风华
博物馆里的千年回响
“文物不是冰冷的陈列品,它们是时光的见证者。” 在绵阳博物馆专家带来的《国器・风华》专题讲座中,这句话成为贯穿全场的灵魂。讲座以 “绵阳五绝” 为线索,通过高清影像与生动讲解,将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的人体经脉木制模型、全国出土最大最精美的摇钱树、国内馆藏汉代铜马中保存最完整且形体最大的东汉青铜马和牵马俑,以及形象生动、憨态可掬的国家一级文物东汉说唱俑一一呈现。
在随后的文物知识竞答环节,“人体经脉木制模型有多少条经脉线?”“摇钱树有几层?”等问题引发热烈抢答。答对者获赠博物馆纪念章,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会场掌声不断。
活动最后,同学们体验了发明于东汉的古老印刷术——拓印。大家使用宣纸、墨汁和拓包,亲手将东汉画像砖的纹路拓印下来,每一幅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 “历史印记”
02 传家春秋
民物里的百年温度
如果说国器承载的是宏大历史,那么老物件则记录着平凡人生的烟火气。
在《传家·春秋》展览现场,展示了近百张由学生提供的旧物图片——褪色的军功章、泛黄的小人书、老式收音机、甚至是一把用了三代的木梳……每件物品旁附有简介,讲述背后的家庭故事。
初一4班符博宁展示了姥爷投身科技事业获得的奖章,这枚奖章是献身国防的铮铮誓言;初一3班欧阳盼兮展示了 “马上封侯” 和田玉镇纸,其中藏着从高祖爷爷开始六代人近两百年的读书梦;初二1班莫紫晴展示了上世纪 80 年代的长虹小彩电,它是改革开放后绵阳工业腾飞的缩影。
还有同学将自己的藏品带到学校展览:古钱币、汉铜镜、青瓷碗……简直是一个小型博物馆。这不仅引发了参观同学的兴趣与惊叹,更让大家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互赠藏品,让一场关于历史的对话,悄然转化为跨越时空的友谊。
活动期间,有同学分享感悟:“以前觉得历史遥远,现在发现它藏在奶奶的缝纫机里,也刻在博物馆的陶罐上。”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学科文化节最珍贵的收获。
当文物走出展柜,当老物件开口说话,历史便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科学城一中的历史学科文化节,以器物为媒,架起了过去与当下、个体与时代的桥梁。正如本次活动的主题——“从家传旧物到国之重器,共同触摸文明的脉络”,这场文化节不仅是一次学科实践,更是一次关于传承与认同的深刻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