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中共中央临时领导机关在上海的决策层,在取得一些短期的军事胜利后,陷入了胜利的迷醉,提出应当趁机借助当前有利的政治与军事形势,攻占一些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实现革命在若干省份的首度胜利,并决定命令红军“首取赣州”作为突破口。然而,毛主席对此战术主张提出了强烈反对,他深知赣州的战略地位与防御优势,并毫不犹豫地指出“赣州打不得”。赣州位于江西南部,是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心,且地理位置极为独特:三面环水,仅一面与陆地相连,拥有两丈多高的坚固城墙,外环有深沟护城,防守十分牢固,久享“铁赣州”之美誉。毛主席认为,若红军贸然攻打赣州,势必陷入敌军夹击,进退两难,最终很可能会陷入困境和危险中。
尽管毛主席提出的战略预警完全合理,但与会的多数成员还是坚持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忽视战局的实际情况,决心继续执行攻占赣州的计划。1932年1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了攻占赣州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负责指挥红三军团等部队进军赣州。
一切正如毛主席所预见的那样,攻占赣州的战斗艰难且漫长,彭德怀带领的红军在赣州城下坚守了整整33天,期间红军将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高达3000余人,且由于赣州的坚固防守,红军在进退之间陷入了绝境。最终,中革军委不得不再次请毛主席出马,指挥如何解决当前的困局。毛主席提议调动起义不久的红五军团,利用其相对较为灵活的特点,成功解救了被围困的红三军团,使其得以安全撤退。
然而,赣州战役的长时间消耗让红军的物资遭遇严重紧张,尤其是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国库几乎空虚,财政困境迫在眉睫。通过赣州的惨痛教训,毛主席决定迅速调整战略,指挥红一军团与红五军团组成东路军,出击漳州。经过周密部署,红军于1932年4月20日迅速攻占了这座富庶的历史文化名城——漳州。
这场战斗中,毛主席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智慧,红军成功歼灭了国民党第46师的大部分力量,生擒敌副旅长及以下官兵1674人,缴获各类武器与物资,包括2100多支枪、6门炮、13万发子弹、1部无线电台以及2架飞机,此外,还缴获了大量的国民党军费,超过100万银元。这一战果不仅令敌人损失惨重,也为红军带来了急需的物资补给,正如人们所说,“打下漳州,喂饱银行”。
周恩来亲自组织了3000多名军民将漳州的赃款物资运往瑞金,还特别派遣专人将十多万元美钞送往上海临时中央,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随着这些资金的运回,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其中的部分财物存入一个秘密金库,用作应急准备。
为了妥善保存这些重要财富,毛主席作为苏维埃主席极为重视此事。他回到瑞金叶坪后,立即找来弟弟毛泽民商议。毛泽民虽然学历不高,但从小在家务劳动中培养了理财的才能,且在多次革命工作中展现了卓越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深得毛主席的信任。毛泽民曾担任过闽粤赣军区经济部部长,后调任中央苏区政府,并主导了国家银行的筹建工作。
毛主席与毛泽民商讨后,决定将这批金银存放在一处秘密地点,以确保安全。毛主席建议选址位于长汀与瑞金交界处的石城南部横江,这一地点远离敌人的侦察范围,并且地形复杂,四面环山,是一个极佳的隐蔽之地。
1932年8月,毛主席与毛泽民亲自带领警卫队到石城南部实地勘察,并在多次比对之后,最终决定选定横江张坑这一地势险要、隐蔽性强的地点作为金库的存放地。为了确保安全,毛泽民随即召集相关人员开始了金库的建设工作。施工过程中,选定了莫均涛作为设计和实施的核心人员,并在短短七天内完成了金库的建设。
金库的建设和物资的储藏全过程都在严格保密中进行,所有金银和纸币都被妥善包装后运输至金库。莫均涛也承担了所有相关物品的登记与保管工作,他甚至将存货的清单以“黄酒、白酒”的代号记录,以防泄密。
不久后,随着战局的变化,毛泽民再次面临如何转移这些资金的难题。在红军反围剿战斗中,瑞金、石城等地面临巨大的敌人压力,毛泽民与毛主席商讨后决定将这批资金带着部队转移。长征途中,这批金银成为了红军的重要经济支柱,毛主席的预见与决策再次证明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