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9年9月,彭雪枫率领近400名战士从竹沟出发,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活动。到1940年6月,他的队伍发展壮大,已达到近2万人,并成功建立了豫皖苏根据地,组成了新四军的第六支队。
在扩展队伍的过程中,彭雪枫和他的部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比如,有一次为了筹集军费,他们通过“书案店卖马”的方式,还有通过联络统战关系进行化缘等努力。虽然面临各种困难,但他们最终在敌后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为了展示抗日力量并鼓舞群众的士气,豫皖苏边区决定于6月1日举行纪念“五卅”运动15周年的大会,并在会后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为了提前告知全体参与者,支队的《拂晓报》提前发布了大会通知,宣布大会将持续三天,所有支队的单位都必须按时参加。
大会的准备工作在涡阳新兴集如火如荼地展开,大家在平整操场、修整道路、搭建主席台时,依旧有一些人心生疑虑,担心如此声势浩大的活动会引来敌人的袭击。然而,看到彭雪枫兴致勃勃地指挥,没人敢提出异议。毕竟,彭雪枫一旦下定决心,便不会轻易改变。
果不其然,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6月1日,日军得知消息后,从四个方向分兵合击,向新兴集逼近。大会开始时,彭雪枫正在讲演,突然有一名骑兵飞驰而来,慌忙报告称,日军的汽车已经朝会场开来。情况十分紧急,报告员的声音响亮,引起了会场的混乱。彭雪枫立即宣布该报告员为汉奸,混乱会场的敌人,并命令警卫立即将他抓捕处理。接着,彭雪枫继续进行了讲话。
然而,局势并未平息。过了十多分钟,另一名干部骑马赶到,报告说敌军的汽车已经逼近到警戒线附近。彭雪枫迅速作出指示,命令抗日大4分校、支队直属机关、地方机关和群众团体立刻有序撤离,只留下作战部队。部队迅速进入阵地,其他非战斗人员也刚刚撤离到抗日沟,敌人的炮弹便已经砸到了大会场。随后,双方激烈对抗,彭雪枫的部队虽然英勇作战,但因在阅兵期间部队临时调整了武器,使得不少战士的枪支并不适用,战斗力大幅度受损。最终,不得不撤退。
这场战斗虽然取得了部分胜利,击毙日军百余人,并摧毁了敌军的数辆汽车,但我方损失也非常惨重。撤退过程中,机关和群众团体被冲散,伤亡超过300人,约30名群众被杀。新兴集的大会堂“精忠堂”也被烧毁。
这场战斗与彭雪枫追求完美的性格息息相关。彭雪枫不仅英俊潇洒,且衣着整齐,十分注重军容风纪。他要求部队在检阅时必须整齐划一,这种严格的要求也深深影响了他的部队。作为一个曾在红军中锤炼过的将领,彭雪枫有着不容忽视的口才,尤其善于“讲道理”,在军中口碑极好。他的幽默风趣也为艰苦的战斗生活增添了不少笑声。就连当时生活困苦时,彭雪枫也能将日常艰难描述得诙谐可笑,拉近了与普通战士的距离。
有一次,彭雪枫养了一条狗,名叫“希特勒”。这条狗常常到村民家里咬鸡,但回到彭雪枫面前却乖巧得像个绅士。村民们看到狗是彭雪枫的,通常不敢多说什么。最终,这条狗的行为引起了彭雪枫的不满,他立刻命人将狗处理掉。
彭雪枫十分自律,他的生活简朴,甚至对自己的家人也严格要求。一次,妻子林颖在晚上赶回单位,天黑了又下起了雨,彭雪枫不允许她骑马回去,认为“私人不能骑公家的马”。林颖只能卷起裤腿,打着伞自己走回去。
彭雪枫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部队的管理也是亲力亲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正因如此,一些下属感到不满,例如刘震、吴信泉等人,曾随黄克诚南下,但后来要求回到老首长黄克诚那里。彭雪枫的领导风格,虽然严谨有序,却也令一些人难以适应。
1941年7月19日,洪泽湖东岸的仁和集召开了4师的扩大会议,回顾总结了与蒋军作战的经验和教训。由于与蒋军的反击失利,4师失去了不少根据地,损失惨重。会议上,彭雪枫被批评为独断专行,指挥不当,甚至对部队用人不善。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军部考虑更换彭雪枫。
然而,在这场会议中,张爱萍坚定地支持彭雪枫,认为他为4师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能轻易撤换。最终,军部采纳了张爱萍的意见,决定保留彭雪枫的职位,并任命邓子恢为政委。彭雪枫与邓子恢在性格和工作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邓子恢更加注重实质与细节,这也使得两人形成了互补。
彭雪枫自己也在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自己的失误中吸取教训,决心东山再起。通过成立骑兵团,并亲自设计出“雪枫刀”,他带领部队在战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恢复了丢失的阵地。
然而,1944年夏,彭雪枫在反攻路西时不幸牺牲。尽管他未能看到胜利的果实,但他坚定不移的精神与他那浪漫潇洒、追求完美的个性,却永远铭刻在历史中。
彭雪枫的死,引发了极大的哀悼,所有人都为这位英雄的英勇与牺牲表示敬意。他的遗产和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