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的国号,在历史上与其他朝代有所重叠,例如春秋战国时期也有魏国、吴国、蜀国等,因此后代为了区分这些国家,通常会在国号前加上该国皇室的姓氏。于是,三国时期的魏国通常被称为“曹魏”,吴国被称为“孙吴”,但有趣的是,三国的蜀国却很少被称作“刘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呢?这背后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刘备建立的并非“蜀”国,而是“汉”国。公元220年,曹丕通过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成功篡位,取代了汉室,开启了曹魏的时代。然而,曹魏并没有完全统一三国,东南的孙氏政权和西蜀的刘备政权仍然割据一方。公元221年,刘备在得知曹丕篡位后,便在成都的武担山上登基称帝,建立了“汉”国,年号“章武”,意图延续汉室的江山。因此,刘备建立的并非“蜀”国,而是“汉”国,目的是为了传承汉室的血脉与国家。
其次,“汉”与“刘”姓早已紧密绑定。汉朝的创立者是刘邦,经过一系列的风雨历程,汉朝成为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也奠定了汉族的根基,而“汉族”这一名称至今传承。汉朝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其中西汉由刘邦建立,东汉由其后裔光武帝刘秀创立。刘秀的父亲在年轻时便英年早逝,刘秀的成长经历艰辛,甚至一度生活贫困。然而他凭借出色的才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恢复汉室。因此,刘备与刘秀一样,都是汉室的宗亲,虽然血脉逐渐稀释,身为平民,但都通过努力打下了一番基业。由于刘邦和刘秀的名字已经深深与“汉”朝相连,因此“汉”朝的皇室姓“刘”这一事实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历史定论,所以刘备在建立“汉”国时并不需要再特别强调姓氏“刘”。
第三,刘备所建立的“汉国”,为了与前后的汉朝区分,历史上给它加上了专门的称谓,即“蜀汉”或“季汉”。由于历史上有多个“汉朝”,为了避免混淆,后人通常用地理位置或者时间顺序来区分不同的汉朝。西汉的都城设在长安,因此被称为“西汉”;东汉的都城设在洛阳,因此称为“东汉”;而刘备所建立的“汉朝”位于西部的蜀地,因此被称为“蜀汉”。此外,史学家为区分西汉与东汉,也使用了“前汉”和“后汉”的说法,而“蜀汉”有时也被称为“季汉”,表示它是继“西汉”与“东汉”之后的第三个汉朝。
尽管“刘蜀”这个称呼并不常见,但它依然是正确的。蜀国的正式称谓有“蜀汉”和“季汉”两种,而将其称为“刘蜀”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刘蜀”这一称呼并未广泛使用。
总而言之,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常被称为“曹魏”和“孙吴”,而蜀国则很少被称为“刘蜀”,主要是因为刘备所建的是“汉”国而非“蜀”国,且“汉”字与刘姓早已紧密相连,而“蜀汉”和“季汉”这两个专用称谓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