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元年十二月(公元228年1月),魏将孟达叛魏,但不到一个月,便被大将司马懿俘获并斩杀。随后,司马懿又捉拿了魏兴太守申仪,并将其送往曹叡面前受审。实际上,孟达的叛变正是申仪通过向魏廷的举报才被提前发现的。正因为有了申仪的警告,司马懿才能迅速制止孟达的叛乱。那么,申仪为何要为魏廷出力,却最终又被司马懿捕获呢?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豪门出身
申仪来自益州汉中郡的豪族,申家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享有极高的威望与影响力。东汉时期,朝政常由世族掌控,家族势力的强大不仅能够确保在本地的统治地位,也能扩展至更广泛的区域。因此,申仪及其兄弟在所有决策中,都以保持和巩固家族的权力为根本原则。
董卓掌权后,动乱迅速席卷全国,战火波及了无数地方。虽然益州牧刘焉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没有直接参与讨董之战,但汉中东部与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南阳、南郡接壤,时常成为战火的蔓延区域。为了避免荆州的战乱波及家乡,申仪与哥哥申耽便在西平、上庸等地集结了数千人,开展自卫行动。
初平二年(191年),五斗米道的首领张鲁攻占汉中,并依靠民众对鬼神的信仰逐渐巩固了他的统治。面对张鲁日益强大的势力,申仪与申耽兄弟决定投降张鲁,以保持家族在家乡的影响力。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发动汉中之战,并成功迫使张鲁投降。申仪与申耽兄弟见曹操势大,于是主动派遣使者投降。为了笼络申家,曹操不仅将汉中划分设立上庸郡,还任命申耽为上庸都尉。
二、投降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在汉中之战失利,撤回北方。刘备趁势派遣养子刘封和宜都太守孟达攻占西城、上庸、房陵等东三郡。申仪和申耽兄弟依然将家族利益置于首位,最终决定背叛曹魏,投降刘备。
刘备为了拉拢申家,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上庸太守,并将申仪任命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为了表示忠诚,申家兄弟将家人送往成都作为质子。
三、再次投降曹魏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孟达在刘封的压力下不得不投降魏国,并带领大军进攻东三郡。为了迅速取得胜利,孟达向刘封及申家兄弟发出降魏的建议,申仪意识到魏军的强大,最终为了保全自身利益,决定投降魏国,甚至不惜冒着家人可能遭遇杀害的风险。
随即,刘封不敌,撤退失败,魏军成功占领了东三郡。作为对孟达投降有功的奖励,申仪继续担任西城太守。不久,曹丕篡位自立为帝,并将西城改名为魏兴,申仪仍旧被任命为魏兴太守,并封为真乡侯。
然而,申家兄弟的立场摇摆不定,曹丕对他们始终不完全信任。此外,由于申家仍有亲人留在成都,曹魏担心蜀汉以此为筹码策反二人,于是要求申耽迁往南阳,以防止两兄弟私下串通。
申仪意识到家族的利益至关重要,决心尽全力保住魏兴的地位,认为只要自己稳固在此地的影响力,曹魏就不敢轻易撤换自己。于是,申仪以防御蜀汉为名,在魏兴私刻官印,授予当地豪族以官职,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曹丕正忙于应对臧霸在青徐的割据,遂任命孟达来制衡申仪。
四、举报孟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孟达失去了朝中的支持者桓阶和夏侯尚,且深受司马懿的猜疑,暗生叛魏之心。而申仪恰恰因为孟达曾在高官厚禄下诱惑他投降,自己却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信任,因此对孟达怀有深深的怨恨。
太和年间,申仪与孟达的关系逐渐恶化,申仪多次上书魏廷,称孟达心怀叛意。孟达叛魏的消息是极为机密的,他必然会小心翼翼地与蜀汉接触,而且他与申仪的关系并不好,因此也不会让申仪知晓自己的阴谋。由此推测,申仪之所以能够得知孟达叛变的计划,很可能是蜀汉的间谍暗中劝他投降。魏兴与汉中接壤,且地理位置上对蜀汉北伐十分便利,而申仪和孟达的家族都在蜀汉,这使得蜀汉有理由劝降申仪,进而帮助他揭露孟达的叛变。
太和元年(227年),诸葛亮为了促使孟达尽快叛魏,派遣郭模前往假装投降,故意泄露孟达与蜀汉勾结的秘密。申仪得到了孟达叛魏的确凿证据,便再次上书魏廷,揭发孟达的谋反行为。随后,司马懿顺势制衡孟达,迫使他断绝与蜀汉的联系,最终导致孟达的迅速失败。
太和二年(228年),司马懿擒获并斩杀孟达,荆州各郡太守纷纷前来朝贺,唯独申仪因担心司马懿会借此机会除掉自己,故以病重为由未前来。司马懿随后派人暗示申仪,指出他不来必定心虚,申仪为打消司马懿的疑虑,最终亲自前往拜见。然而,司马懿趁机将申仪捕获,审问其私自刻印一事后,送往洛阳受审。
由于申仪揭发了孟达叛魏,曹叡最终未对其处以重罚,而是封他为楼船将军,并允许他定居洛阳,直至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