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2月23日,秦基伟所辖的太行军区一分区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这个客人是一名来自美军的盟军观察员,惠德赛上校。
为什么这位美军上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深入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呢?其中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美两国作为抗日同盟一直保持着紧密合作。而更具体的原因是,惠德赛上校希望亲自感谢那些在营救美军飞行员过程中为此做出贡献的抗日军民,同时,他也想进一步了解抗日根据地的情况。
接待这位美军少校,实际上是秦基伟将军的首次涉外接待活动,也是他第一次接待外国宾客。事后,秦基伟曾回忆道:“这位美军上校,虽然说中文带点口音,但他身材魁梧,性格开朗,竟然还是个中国通。” 惠德赛作为盟军观察员,刚到一分区时,便给秦基伟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当惠德赛上校向秦基伟自我介绍时,他笑着说道:“司令官阁下,我叫惠德赛,李达将军曾经预言,我们会成为好朋友,我相信这一点会变成现实。”说完,他伸出了自己那只毛茸茸的右手。秦基伟笑着上前,握住惠德赛的手回应道:“帮中国人打日本鬼子,当然是朋友,我叫秦基伟。”
听到这话,惠德赛高兴地笑了,但他并不知道,为了这次会面,秦基伟事先准备得非常充分,不仅精心布置了接待环境,还确保了接待的礼仪和军容风纪,甚至还安排了战士们去捞鱼、上山打猎,以示热情。
秦基伟本人也不马虎。他当天穿上了虽打了补丁但已经洗得干干净净的军装,且熨得笔直。来到事先准备好的房间后,他便开始展示自己这些年积累的演讲技巧,尽管是经过了多次练习,但仍显得充满自信。
他的演讲非常生动。惠德赛上校听后说道:“司令官,您的想象力真是无与伦比,您和您的部队虽是饥肠辘辘,却依旧创造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奇迹,这是极为了不起的贡献。”秦基伟笑着回应:“上校阁下过奖了,如果这算得上奇迹的话,那太行山根据地的抗日军民,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奇迹。”话音未落,秦基伟用手指了指窗外,示意站在窗前的八路军战士们打开窗户。惠德赛转身一看,眼前的景象令他惊讶不已。
只见窗外的田野上,四名佩带驳壳枪的八路军战士骑着自行车,时而排成横队,时而排成纵队,突然他们停下车子,齐齐举枪向空中射击。几百米外的空地上,四只刚飞起的黑雁在空中翻转,竟然应声落地。这个“演出”让惠德赛高兴得不得了。
事实上,这场表演是秦基伟为了迎接惠德赛专门安排的。他挑选了四名精干的武工队员来展示这一精彩的“技能”。
当晚,秦基伟为惠德赛设立了一场接风宴。在宴会的祝酒时,他右手持陶瓷酒碗,左手不断做着热情的手势,显得十分兴奋。尽管宴会的条件简陋,酒水是当地的山西老白干,菜肴只有猪肉炖粉条,但惠德赛依然吃得开心,喝得畅快。
令人没想到的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惠德赛竟提出和秦基伟比猜拳,这让秦基伟有些为难——因为他并不会猜拳,而惠德赛居然精通。秦基伟在考虑了一下之后,决定采取“以酒制敌”的策略,他不断抛出祝酒词,“为友谊干杯”“为胜利干杯”等,不一会儿,惠德赛便醉得不省人事。
除了宴会,秦基伟还通过另一个特别的方式让惠德赛感到惊讶。据资料记载,惠德赛在一分区住了整整一周,期间,秦基伟不仅陪他散步、聊天,还满足了他一个愿望——用缴获的老式“卡尔斯”相机拍摄了他与骑自行车的武工队员合影,并且亲自冲洗了照片。
让惠德赛难以置信的是,在资源匮乏的山区,秦基伟居然能够在没有电力和放大机等设备的情况下,成功冲洗出照片。秦基伟专门准备了一个地窖作为暗室,用日军的钢盔作为显影和定影的工具,并用太阳光进行感光。整个冲洗过程虽然看似简单,却充满了风险。如果定影液和显影液的比例不正确,或者地窖温度与外界差距太大,可能会导致失败。
经过一番精细操作后,惠德赛与四名武工队员的合影成功冲洗出来,令他惊呆了。他喃喃自语道:“上天不仅造就了英雄,还造就了天才;而太行山区的艰苦奋斗,造就了英雄加天才。”
当一周的时间即将结束时,惠德赛赠送给秦基伟一把袖珍手枪作为纪念。临别前,他热泪盈眶地对秦基伟说道:“司令官阁下,在一分区的这些日子,是我整个敌后之行中最愉快、最感动的时光。老秦,你是我在中国最好的朋友,我从你和你的部队身上看到了,卑鄙的日本兵必定会失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句话成为了惠德赛上校的遗言。几天后,他在第二分区遭遇日军“扫荡”,不幸牺牲。尽管这位深受秦基伟喜爱并且与他建立深厚友谊的美军上校早早离世,但秦基伟始终铭记着他,时常在回忆中提及这位曾为抗日事业做出贡献的盟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