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当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得知末代皇帝溥仪被特赦出狱的消息后,异常兴奋。郭沫若自年轻时便对满清历史充满兴趣,他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满文资料,令他颇感困惑和挑战。听闻溥仪被释放,郭沫若便产生了一个念头——邀请溥仪来做自己的助理。作为满清皇族的一员,溥仪不仅对晚清的宫廷生活了如指掌,还精通满文,这对郭沫若的研究无疑大有裨益。于是,郭沫若兴高采烈地去拜访溥仪,提议这一想法,却没想到溥仪仅用五个字就将其拒绝了,这让他当场感到相当尴尬。
溥仪为何拒绝郭沫若?这五个字究竟是什么?简单却直白的拒绝溥仪当时说了:“我不会满语”。
在满清入关后,虽然大量任用汉人官员,满清帝国始终未放弃自己的本族语言。清朝皇帝发布的圣旨,都需要同时用满文和汉文书写,而满文更是清朝皇帝教育的必修课程。郭沫若基于这一点推测,溥仪所说的“不懂满文”可能只是他拒绝自己的借口。满怀期待的郭沫若,竟被溥仪用如此简单的言语拒绝,顿时感到相当尴尬。不过,溥仪的拒绝并非出于刻意为难他,而是真如他所说,自己确实不擅长满文。
尽管清朝对皇子的教育极为严格,注重儒家传统教育,同时也包括满文和蒙古文的学习,皇子们几乎没有什么假期,每天都必须按照严格的作息表上学。溥仪从三岁登基,虽然在短短三年内失去了皇位,但隆裕太后依旧按照满清传统,安排了数位“帝师”来教授溥仪。其中文学才子陆润痒、陈宝琛、以及专门教授他满文的伊克坦都在其中。
然而,溥仪登基后的生活并没有继续维持之前的光辉岁月。虽然名义上为帝,但他并没有实际的政权,且朝政由太皇太后和大臣掌控。在他成为年轻皇帝后,教育也随之开始,满文的学习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课程。每天清晨四点起床,对于年幼的溥仪来说,这样的安排无疑充满挑战。一开始,他能勉强坚持,但随着时间推移,溥仪越来越不耐烦,课堂纪律也时常失控。有一次,溥仪甚至脱掉鞋袜,调皮地想用脚指头去扯掉伊克坦的胡子,令这位严格的满文老师极为生气。
尽管如此,伊克坦由于“君臣有别”的原则,虽然气愤却只能忍耐,气氛一度紧张。后来,伊克坦甚至提出辞职,若不是敬懿皇贵妃的劝说,他可能早已离开。为了让溥仪集中精力学习,敬懿皇贵妃还安排专人进行监管。
溥仪的顽皮并未得到完全遏制,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他基本能读懂《圣谕广训》和《满洲孝经》等满文经典,甚至能用满文为英文注音。不过,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自己学满文成绩最差,只学会了一个词“伊立”(起来)。这让人疑惑,溥仪真的不能满文吗?
溥仪自己解释,他的满文成绩差是因为满文老师伊克坦在他学满文的关键时刻去世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伊克坦从1911年开始教授溥仪满文,直到1922年去世,期间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供溥仪学习。所以,溥仪学习满文时,仅学得一两个词语,或许更与他的兴趣和退位后的生活环境相关。溥仪的兴趣逐渐转向了英语,而他的英语进步迅速,13岁时便开始流利地书写英语,这可能与他深受西方教育影响有关。
1919年,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成为他的私人教师,溥仪的学习内容也从满文、蒙古文转向了英语、数学、历史等学科。庄士敦让溥仪接触了西方的新观念,并因此影响了溥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甚至亲自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成为新文化的支持者。
尽管溥仪的满文知识远不如他的英语,他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满文。在他被特赦后,溥仪提到自己的满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差的,但从他留存的笔记来看,显然溥仪具备一定的满文水平。可能他在回顾自己的过去时,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深究满文,或者不想提及与过去皇帝身份相关的事情。
在溥仪的人生中,经历了从皇帝到平民的身份转变,以及从卖国到热爱祖国的思想蜕变。二战后,溥仪在东京审判中作为关键证人,揭露了伪满洲国的事实,极大地促进了战犯的定罪。在经过多年的“革命教育”后,溥仪获得了特赦,成为了一名普通公民。
1960年,溥仪以普通选民身份参加了选举,穿着中山装投下选票时,他认为那一刻的选票比任何宝贵的财物都更有意义。溥仪的转变,代表了新中国的宽容与气度,也让他逐渐融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
至于郭沫若的请求,溥仪以“不会满文”加以回绝。郭沫若或许也理解了作为末代皇帝,溥仪不可能完全不会满文,因此溥仪的拒绝令他感到尴尬。
总之,溥仪的一生波澜壮阔,从初登帝位到最终成为普通公民,他的经历不仅是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见证。溥仪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反思与蜕变,也让他在新中国的特赦政策下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