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喔~~~
文|徐来
本文所有内容都基于可靠来源,详细参考文献列在文章结尾。
众所周知,毛主席博览群书,《三国演义》更是他心爱的经典之一。书中的诸多战略与战术,深刻影响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尤其是他对诸葛亮的高度推崇,始终未曾改变。然而,在毛主席心中,他所欣赏的其中一位大将,其军事才能甚至超过了诸葛亮。毛主席曾大加赞扬:“他的军事水平,不亚于我。”但这位大将却在授衔典礼之前,主动请求将大将的军衔降为中将。此人,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教育家、军事理论家,且曾是开国中将——郭化若。
那么,毛主席为何如此高度评价郭化若?为何他又不愿接受大将军衔呢?在毛主席的军事成就中,郭化若贡献良多,甚至毛主席将他视为自己军事教育的顾问,并给予他“古有孙子,今有郭子”的高度赞誉。这一评价,也并非孤立,蒋介石曾对他非常看重,数次提出诱人的条件,希望郭化若能到国民党担任秘书,但都被他婉拒了。
面对蒋介石的邀请,郭化若简洁而坚定地回应:“军人,应当战死在疆场。”或许是由于他出身基层农民,亲眼目睹了太多农民的苦难,他深切认同共产党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心甘情愿为之效力。在困苦的环境中成长的郭化若,早已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尽管家庭贫困,他依然坚持读书。遗憾的是,由于学费问题,他几度辍学,但始终未放弃求学的梦想。最终,在1925年,他攒足了学费,趁着第四期黄埔军校招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报考并成功入学。
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宝贵的机会,而能通过黄埔军校的严格选拔,也证明了郭化若自身的实力。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尤其在炮兵理论方面,他表现得尤为刻苦。炮兵是他所感兴趣的方向,也是他认为在战争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学习期间,他深受中国共产党强调“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的感染,因此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虽然郭化若已成为共产党员,但他依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这一成绩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后者开出了极为优渥的条件,邀请他担任国民党的秘书。然而,郭化若却婉拒了这份提议,他明确知道,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谋福祉的力量,才是带领百姓走向幸福生活的队伍。这一选择后来也得到了验证,尤其是“四一二政变”后,郭化若愤而南下投身于共产党的怀抱,明确站在了革命的一方。
不久后,党组织决定派遣军事人才去苏联深造,郭化若便成为其中的一员,学习先进的军事知识。1929年,他回国后没有休息片刻,迅速投入到漳平一战中,这一战不仅为他赢得了广泛声誉,还促成了他与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毛主席早就听闻郭化若的军事才能,阅读过他撰写的军事理论文章,受益匪浅。当两人终于见面时,毛主席对郭化若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古田会议期间,郭化若通过一份深入分析共产党军队问题的军事报告,提出了许多实用的解决方案。毛主席对他的才能由衷佩服,认为他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这份报告让毛主席对郭化若刮目相看,并决定将其列为身边的军事顾问。从此,郭化若的军事才华便在毛主席的身边得到了充分展现,特别是在反“围剿”战役中,他的战略思想对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非常推崇诸葛亮,但他认为郭化若的军事理论水平,甚至超越了诸葛亮。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举办了参谋培训班,目的是培养高级军事干部。毛主席由于事务繁忙,无法亲自授课,于是指定郭化若代为讲解,并称:“放心,他的军事理论水平不亚于我。”郭化若所总结的《孙子兵法》中的精髓,更令毛主席感叹:“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抗日战争结束前,郭化若被任命为炮兵学校校长,这一职务他当之无愧。他的军事才能,在解放战争中也得到了全面展示。1955年9月,原本计划授予郭化若大将军衔,但他却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贡献,未曾亲自带兵作战,要求将军衔降至中将。这一请求虽然超出了当时的普遍预期,但也正体现了郭化若的谦逊和自我要求。
晚年,郭化若依然坚守在军事领域,致力于战史的编写,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战争中的每一幕,不论是军事理论,还是军事教育,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即便年老体衰,他依然生活朴素节俭,过着简朴的生活,三餐常常是粗茶淡饭,他的被子用了三十多年。妻子为他买了新的被子,他却愤怒地责备她,始终强调要多为人民奉献,自己无所谓享受。郭化若的最后积蓄——仅一万多元,全部交给了党。
他的一生,历尽风雨,却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为革命事业的奉献,成就了一个不朽的传奇。正如他自己所作的诗句所写:
离家征战几经年,风雪关山历险艰。
帷幄频传神妙计,沙场迭显史诗篇。
杯弓蛇影疑难辨,碧血丹心信自坚。
六十年来多少事,但留点墨在人间。
郭化若的故事,见证了一位伟大军人的崇高理想与不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