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平之战损兵40余万的赵国,为何还能在邯郸保卫战,大败秦国
迪丽瓦拉
2025-09-08 21:05:10
0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被认为是古代战争史中的重要篇章,也是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决战。此役不仅造成了无可计数的伤亡,还是整个战国时代一场决定性冲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提到:“(秦军)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但考虑到当时各国总人口不超过2000万,这样的数字让许多人质疑司马迁是否有夸大之嫌。然而,不论数字的真伪,长平之战无疑给赵国带来了沉重的损失,这种损失在当时是无法弥补的。

从长平惨败到邯郸大胜

长平惨败后,秦军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短期调整,但随即继续发动攻势,准备一举攻陷赵国的国都邯郸,彻底摧毁赵国。然而,赵军在长平之战后并没有彻底垮掉,反而逆转了颓势。在魏国、楚国等国的援助下,赵军重新集结力量,不仅成功击退了秦军,还歼灭了秦军的十余万精锐,俘虏了2万多名敌军。可以说,赵国在这场战役中的胜利,绝非偶然,它背后有着一系列重要的因素。

赵国的强大底蕴与士人的奋斗

赵国在经历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军力和政治体制都焕然一新。特别是赵武灵王建立的骑兵部队,成为当时最具威慑力的力量。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征服了中山国,扩展疆域至北方,收服了包括林胡、楼烦等强悍的游牧民族,使得赵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之一。赵武灵王去世后,赵国的军队仍保持着强大的作战能力。尽管长平之战给赵国造成了极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依然能够凭借雄厚的国力和底蕴维持一线希望。

此外,赵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优越性也为赵军的反击提供了支持。平原君赵胜是当时的杰出政治家之一,他的智慧和策略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外交资源。而廉颇等名将,也通过稳定局势、整顿军心,带领赵军重振旗鼓。如果赵国国君赵王丹没有改变将帅,任命赵括为指挥官,可能长平之战的结局会大不相同。战后的赵国,廉颇等名将继承了赵括留下的败局,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备战,重新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

不仅如此,赵国还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奋不顾身为国家作出贡献。毛遂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赵胜的引荐下,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无畏的气魄,成功说服楚国出兵援助赵国,成就了千古流传的“毛遂自荐”故事。此外,李谈带领3000勇士奋力反击秦军,将敌军击退十余里,他也因此英勇战死。赵王丹在李谈英勇牺牲后,为了表彰他殉国的精神,将其墓地命名为“侠士冢”,永载史册。

魏楚等国的援助决定了胜局

尽管赵国自身拥有强大的军力和众多能人志士的支持,但要在长时间的战争中顶住秦国的压力,单靠赵国的力量远远不足。因此,赵国必须寻求外援。在这方面,赵国采取了积极的外交策略,与各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赵国通过赠送六座城池给齐国,拉拢齐国的支持,同时与魏国签订盟约,共同商讨抗秦之策。此外,赵国还积极与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建立紧密的联系,赠送土地以换取楚国的支持。

在邯郸之战中,黄歇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同为“四公子”之一)也深刻认识到赵国的存亡关乎整个东方六国的未来。魏无忌与黄歇亲自带兵支援赵国,增强了赵军的实力。而齐国虽然没有派兵参战,但却保持中立,这也避免了赵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可以说,魏国、楚国与齐国的援助形成了强大的“合纵”力量,直接促成了赵国的最终胜利。

秦军虽胜犹损,持续作战疲弱

冷兵器时代,双方的装备差距并不悬殊,战争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长平之战尽管秦军获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白起曾直言,“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简短的文字透露出秦军背后付出的惨痛代价。白起建议秦王不要继续攻打邯郸,认为秦军此时的疲弱不宜再投入重大战争,但秦昭襄王却未听从忠告,一意孤行,继续命令秦军攻打邯郸,结果如白起所料,最终秦军失败。

秦国内部的矛盾影响了战局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胜利,令他赢得了空前的荣誉,但也引来了秦国高层的嫉妒与争斗。秦相国范雎的个人野心,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消极作用。范雎深知白起威望日增,担心其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多次在秦王面前诋毁白起,并且推荐了自己的亲信郑安平担任将军,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结果,郑安平在邯郸之战中率领2万秦军投降赵国,给秦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秦昭襄王既不满白起反对继续攻打邯郸,又深知白起的功劳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在邯郸战败后,将所有责任推到白起身上,并逼迫他自尽。秦国内部的争斗,不仅消耗了国家的精力,也直接影响了秦军的作战效率,间接为赵国创造了胜机。

赵国胜利背后的“合纵”效应

邯郸之战不仅使赵国免于亡国,更重创了秦国的侵略气焰,延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东方六国联合抗秦的模式,也在此次战役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效。然而,战后,赵国等国却未能继续维持合纵的联盟,反而在秦国的离间下,重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最终,秦国通过“连横”的策略,破坏了东方六国之间的关系,成功实现了分而治之。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距邯郸之战胜利不过30余年。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陈宫的选择,为何未随刘备 陈宫的选择,为何未随刘备 东汉末年的烽烟中,陈宫以智谋与气节在历史画卷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作为乱世中极...
原创 二... 夏朝是中国早期广阔王权国家的起点,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由于夏朝的历史资料稀缺且大多为后代补...
原创 从... 提到“瘟疫”这个词,几乎每个人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那个时候的人们往往将这种...
原创 三...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三国时期不仅充斥着众多的谋士,还有无数英勇的将领。许多人可能对那些站在一旁摇...
原创 马... 三国时期,马超以“神威天将军”之名被西凉羌人敬仰,他的战斗力可谓无人能敌。无论是天灾地祸,他从不畏惧...
原创 辛... 1911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在武昌发起了震撼全国的起义,随后各地许多省份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朝...
原创 哥... 《长安三万里》从高适的视角出发,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呈现了唐朝时期的辉煌历史。电影中融入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原创 刘... 关于刘婵继位后对诸葛亮心存不满的传言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激烈讨论。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揭示在权...
原创 三...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三国前期似乎是猛将云集、谋士如雨,比如吕布、关羽、马超等英勇将领,他们活跃在三国早...
新华视点|博物馆里探宝 典藏深... 近日,记者来到安徽博物院、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三家独具特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邀...
原创 相... 谈起日本,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成功的的国家之一。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的经济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
张学良痴迷一生的赵一荻有多美?... 1925年的香山,一个16岁的赵一荻与表兄妹,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赵一荻生于1912年,是家中...
原创 唐...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提到那些传奇人物,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这些人物几乎达到了“...
原创 刘... 公元207年,刘备三度亲自前往诸葛亮的草庐,诚心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面对刘备的真诚与热切,详细...
原创 日... 1945年,历史上残酷的战争即将落下帷幕。在长达八年的艰苦岁月中,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无数的牺牲,...
鸿门宴后十年:项羽与刘邦,谁在... 秦二世三年冬,咸阳城飘着咸腥的雪。我站在阿房宫废墟前,脚下是项羽焚宫时未烬的铜柱,焦黑的纹路里还嵌着...
原创 中... 许多看过古装影视剧的朋友都了解,在古代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职业——太监。他们是皇宫中专门服务于皇帝、...
原创 “...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占领了洛阳和长安,唐玄宗在危急时刻匆忙逃往蜀地。当他最终抵达成都时,随...
原创 诸... 马超与张飞的单挑战,实际上结果并不如外界所想那般精彩。第一天的对决中,马超深知无法取胜,于是先发制人...
原创 关... 在民间,拜祭关二爷的习俗由来已久。关二爷,指的便是三国时期的关羽,民间流传着将他视为财神的信仰,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