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被认为是古代战争史中的重要篇章,也是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决战。此役不仅造成了无可计数的伤亡,还是整个战国时代一场决定性冲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提到:“(秦军)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但考虑到当时各国总人口不超过2000万,这样的数字让许多人质疑司马迁是否有夸大之嫌。然而,不论数字的真伪,长平之战无疑给赵国带来了沉重的损失,这种损失在当时是无法弥补的。
从长平惨败到邯郸大胜
长平惨败后,秦军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短期调整,但随即继续发动攻势,准备一举攻陷赵国的国都邯郸,彻底摧毁赵国。然而,赵军在长平之战后并没有彻底垮掉,反而逆转了颓势。在魏国、楚国等国的援助下,赵军重新集结力量,不仅成功击退了秦军,还歼灭了秦军的十余万精锐,俘虏了2万多名敌军。可以说,赵国在这场战役中的胜利,绝非偶然,它背后有着一系列重要的因素。
赵国的强大底蕴与士人的奋斗
赵国在经历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军力和政治体制都焕然一新。特别是赵武灵王建立的骑兵部队,成为当时最具威慑力的力量。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征服了中山国,扩展疆域至北方,收服了包括林胡、楼烦等强悍的游牧民族,使得赵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之一。赵武灵王去世后,赵国的军队仍保持着强大的作战能力。尽管长平之战给赵国造成了极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依然能够凭借雄厚的国力和底蕴维持一线希望。
此外,赵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优越性也为赵军的反击提供了支持。平原君赵胜是当时的杰出政治家之一,他的智慧和策略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外交资源。而廉颇等名将,也通过稳定局势、整顿军心,带领赵军重振旗鼓。如果赵国国君赵王丹没有改变将帅,任命赵括为指挥官,可能长平之战的结局会大不相同。战后的赵国,廉颇等名将继承了赵括留下的败局,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备战,重新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
不仅如此,赵国还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奋不顾身为国家作出贡献。毛遂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赵胜的引荐下,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无畏的气魄,成功说服楚国出兵援助赵国,成就了千古流传的“毛遂自荐”故事。此外,李谈带领3000勇士奋力反击秦军,将敌军击退十余里,他也因此英勇战死。赵王丹在李谈英勇牺牲后,为了表彰他殉国的精神,将其墓地命名为“侠士冢”,永载史册。
魏楚等国的援助决定了胜局
尽管赵国自身拥有强大的军力和众多能人志士的支持,但要在长时间的战争中顶住秦国的压力,单靠赵国的力量远远不足。因此,赵国必须寻求外援。在这方面,赵国采取了积极的外交策略,与各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赵国通过赠送六座城池给齐国,拉拢齐国的支持,同时与魏国签订盟约,共同商讨抗秦之策。此外,赵国还积极与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建立紧密的联系,赠送土地以换取楚国的支持。
在邯郸之战中,黄歇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同为“四公子”之一)也深刻认识到赵国的存亡关乎整个东方六国的未来。魏无忌与黄歇亲自带兵支援赵国,增强了赵军的实力。而齐国虽然没有派兵参战,但却保持中立,这也避免了赵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可以说,魏国、楚国与齐国的援助形成了强大的“合纵”力量,直接促成了赵国的最终胜利。
秦军虽胜犹损,持续作战疲弱
冷兵器时代,双方的装备差距并不悬殊,战争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长平之战尽管秦军获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白起曾直言,“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简短的文字透露出秦军背后付出的惨痛代价。白起建议秦王不要继续攻打邯郸,认为秦军此时的疲弱不宜再投入重大战争,但秦昭襄王却未听从忠告,一意孤行,继续命令秦军攻打邯郸,结果如白起所料,最终秦军失败。
秦国内部的矛盾影响了战局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胜利,令他赢得了空前的荣誉,但也引来了秦国高层的嫉妒与争斗。秦相国范雎的个人野心,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消极作用。范雎深知白起威望日增,担心其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多次在秦王面前诋毁白起,并且推荐了自己的亲信郑安平担任将军,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结果,郑安平在邯郸之战中率领2万秦军投降赵国,给秦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秦昭襄王既不满白起反对继续攻打邯郸,又深知白起的功劳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在邯郸战败后,将所有责任推到白起身上,并逼迫他自尽。秦国内部的争斗,不仅消耗了国家的精力,也直接影响了秦军的作战效率,间接为赵国创造了胜机。
赵国胜利背后的“合纵”效应
邯郸之战不仅使赵国免于亡国,更重创了秦国的侵略气焰,延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东方六国联合抗秦的模式,也在此次战役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效。然而,战后,赵国等国却未能继续维持合纵的联盟,反而在秦国的离间下,重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最终,秦国通过“连横”的策略,破坏了东方六国之间的关系,成功实现了分而治之。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距邯郸之战胜利不过30余年。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史记》,西汉,司马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