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作为一位历经多次战斗的老红军,他本应受到无上的敬重。然而,命运似乎在某些关键时刻开了个玩笑,侯礼祥便在一次又一次的巧合中,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幸好,命运并未完全抛弃这位老干部,在众多的帮助下,侯礼祥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与尊严。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跨越雪山草地、攻打腊子口等,这些无疑是史册上光辉的战役。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侯礼祥几乎参与了所有这些重大战斗。
侯礼祥还有另一个名字——“李祥”。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大家在喊“侯礼祥”时,总是常常读错,经过一番戏谑后,英雄的他也就尊重了大家的习惯。对他来说,是否叫“李祥”或“侯礼祥”并不重要,革命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1935年6月,邓小平来到侯礼祥所在的地方,准备进行宣传,写标语。当侯礼祥看到后便主动上前帮忙,还写下了一个字。邓小平看到后笑着夸道:“同志,你的字写得不错嘛。”侯礼祥也和邓小平闲聊了几句,邓小平曾问过他的名字,侯礼祥如实回答道“李祥”。
在长征的艰难路上,侯礼祥曾五次受伤,其中有两次伤得特别重,甚至连脖部也被子弹贯穿。他清楚地记得,那段时间,杨得志是他的老首长,二人有过不少接触。
1935年9月,侯礼祥所在的红一军团抵达了甘肃岷州一带,在一个小村落休息。那个时候,他们的部队是红一军团中最前线的部队,常常面临着种种危险。休息时,杨得志匆匆走到侯礼祥身边,询问道:“你见到周副主席了吗?”侯礼祥摇摇头,杨得志接着说:“刚才师部通讯员传来消息,周副主席带着几个人来到你们这儿视察。你们要尽力找到他们,确保首长的安全。”
侯礼祥愣了一下,回想着周副主席曾在过草地时因伤只能躺在担架上,他对周副主席的健康十分担心。于是,侯礼祥和其他几位战士立即出发,很快便找到了周副主席。当时,周副主席正和其他战士交谈,侯礼祥和同伴没有打扰,而是静静地守在一旁。稍后,周副主席注意到了侯礼祥,便向他了解了一些情况。
面对周副主席的询问,侯礼祥如实回答:“我叫侯礼祥,是一营的营长。我们营的干部和战士们都充满了斗志,虽然人数有所减少,但战斗力依然强劲。现在一切都还顺利,请首长放心。”
那时,邓颖超也在旁边,看见战士们吃上了大米,十分高兴。周副主席赞扬道:“你们能吃上大米,真不容易,这是你们的荣耀。”周副主席平易近人的模样给侯礼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日后回忆道:“我久久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反复琢磨着他对我们讲的那些话,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这也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经过艰难的长征,侯礼祥终于来到了陕北,内心对革命充满了希望。在那里,他见到了许多高级将领,这些经历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那时,侯礼祥伤痕累累,暂时被安排在后方医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侯礼祥被提拔为红一师十三团团长,他的老首长杨得志也因调任二师师长而离开了他。
侯礼祥虽然不舍,但新来的师长陈赓和政委杨勇的到来,也让杨得志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1937年冬,侯礼祥被派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对他来说是一段重要的时光。他在这里思想有了极大的提升,他回忆道:“在抗大,我们不仅能听到中央首长的授课,还能认识到许多新战友,大家像孩子一样天真快乐。”在抗大,他还结识了许世友,二人性格相投,经常一起开玩笑。侯礼祥曾故意不给许世友盛饭,许世友就抓起他的帽子往地上丢,这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学习结束后,侯礼祥被调任到延安中央警备团担任副团长。1940年初,由于健康问题,侯礼祥的身体逐渐衰弱,无法继续担任重任。组织考虑到他的情况,将他调往后方。
侯礼祥辗转来到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时任领导叶剑英将他介绍到了湖北省地下工作。最终,侯礼祥被安排到监利县的洪湖湖区开展工作,并回到家乡江陵等待新的指令。
然而,当时江陵尚处于日本占领之下,侯礼祥为了不暴露身份,只能将自己的革命材料藏在皮箱中。因为当地组织的进展缓慢,侯礼祥不得不在家族祠堂租屋开设牌馆谋生。某些村民听到他“走江湖”的经历后,误以为他身上藏有财富,遂偷走了他的皮箱。虽然失去了证明自己身份的材料,侯礼祥并未气馁,继续为组织工作。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所愿。由于叛徒的出卖,监利县地下组织遭到重创,侯礼祥不得不分散藏匿,且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时间一晃多年过去,侯礼祥几乎放弃了与组织恢复联系的念头,认为自己无法证明身份,生活也只能安稳度过。直到新中国成立,侯礼祥依旧默默地在乡间生活。尽管他的老战友们在革命中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英雄,侯礼祥却一直过着简朴的农民生活。
某天,侯礼祥在闲聊时提到了自己的长征经历,然而,乡亲们并不相信他曾是红军团长。甚至,当他讲述细节时,他们也仅仅将其当作一段故事。
然而,杨得志这位老战友并未忘记他。杨得志一直在寻找侯礼祥的踪迹,最终通过《人民日报》上的消息找到了他。侯礼祥赶赴济南见到了杨得志,两位老朋友重逢,侯礼祥的心中久久未能平静。
在杨得志的帮助下,侯礼祥终于得到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并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他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尤其是向年轻一代讲述红军的故事,尽管岁月已过去多年。
1974年,杨得志被任命为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来视察江陵时,侯礼祥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支持和肯定。杨得志为侯礼祥出具了三份证明材料,证明了他曾经担任红十三团团长并参与过长征等重要战役,最终侯礼祥恢复了红军待遇。
此后,侯礼祥不仅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还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在北京时,他还见到了杨得志、杨勇和宋任穷等老战友。
然而,岁月流逝,侯礼祥的健康逐渐恶化。到了1984年后,他越来越少外出,直到1991年去世。尽管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艰辛,但最终侯礼祥找回了自己的身份,见到了许多老战友,他的心中终于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