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襄樊战役在王近山的指挥下,经过半个月的激烈战斗,终于落下帷幕,我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敌军2.1万余人被消灭,且敌人的最高指挥官被成功活捉。这个人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与红军之间有着深仇大恨,因此,许多老同志建议立即处决他。然而,毛主席却发电报给刘邓二人,明确指示:“此人不可杀,立即送至我这里。”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这个人是谁?他为何与红军结下如此深仇?
回溯到抗战时期,毛主席曾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谈到中央苏区的覆灭,他的眼神中透着悲伤。“苏区覆灭的两大元凶,一是蒋介石,二是康泽。”毛主席言辞激烈地提到康泽,表示农民对他恨之入骨,不能原谅。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康泽,但毛主席的这种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康泽在苏区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无数红军战士和百姓的死亡,深刻影响了整个局势。
康泽出生在四川安岳县,1904年生,年仅21岁时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开始了他的一生。而在军校中,康泽极为刻苦,每当其他同学休息时,他总是埋头读书。一次,蒋介石在学校视察,看到康泽在自习,便向身边的教官询问康泽的情况。蒋介石得知康泽学习刻苦,便记住了他的名字。那时,军校内共产党员主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主导的孙文主义学会展开激烈的斗争,康泽对国民党充满崇拜,主动加入孙文主义学会,与共产党员发生对立冲突。
蒋介石很快对康泽产生了好感,认为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学生,并开始特别培养他。为了进一步考察康泽,蒋介石还将他派往苏联深造。在苏联期间,康泽继续为国民党辩护,这一举动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评价。回国后,康泽因表现突出,逐渐得到蒋介石的重用,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
康泽非常清楚蒋介石对红军的深恶痛绝,因此,他不断设法为蒋介石分忧,提出了建立类似苏联“格尔布乌”特务机构的建议。这一提议完全符合蒋介石的心意,随后,他成立了“复兴社”,并设立了以康泽为首的别动队,专门从事反共活动。康泽在国民党内得到了蒋介石的极大信任和支持,成为蒋的心腹。
康泽不仅在军事上展现了才能,还在狠毒的镇压行动中表现突出。在土地革命时期,康泽指挥别动队深入苏区,对百姓进行大规模镇压,采取了残忍的手段来打击红军和其支持者。他还成立了“保甲制度”,将百姓严密监控,实行集体责任制,残忍镇压那些与红军有联系的民众。
蒋介石对康泽的表现极为满意,认为他有能力铲除红军,因此,国民党内曾传出蒋介石要培养康泽为接班人的消息。然而,康泽未曾料到,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蒋介石开始失去对他的信任。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的回国,让康泽深感威胁,于是他决定与蒋经国争夺权力,但蒋介石很快看清了其中的轻重,康泽逐渐失宠。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高潮阶段,国民党军队接连败北,蒋介石将康泽重新召回,任命他为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驻守襄阳。然而,康泽的命运却因战局的恶化而急转直下。1948年6月,随着豫东战役的爆发,我军迅速向襄阳进军。王近山指挥的第六纵队,在得知康泽与红军有着血海深仇后,士气更为高涨,接连攻占多个重要据点。1948年7月15日,解放军发起了对襄阳的总攻,康泽的部队被完全围困,陷入绝境。次日,康泽终于被解放军活捉。
康泽被俘后的命运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一些老同志认为他罪不可赦,应该立即枪决。然而,毛主席却采取了不同的立场,明确指示刘邓二人:“不杀康泽,立刻送到我这里。”这番话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因为康泽的罪行极为严重。毛主席为什么要放过他?
毛主席的理由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一书中得到了说明。毛主席指出,不杀康泽是因为一旦开始杀俘,后续就会不断重复,反而不利于新中国的建设。他还表示,红军一向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给错误的人一个改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能够树立我军的威信,避免给反革命分子制造杀戮的先例。
康泽最终在我军的改造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史料,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