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6日,两名男子乘坐国民党的汽车进入胡宗南防区,没想到仍然被拦下接受检查。经过搜查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封胡公冕写给胡宗南的信件,还有一些中共西北局的机密文件。随后,他们被当场拘捕并关押了起来。
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宣告成立,解放军如猛虎出笼,势如破竹,国民党军的败局已定,然而胡宗南仍然控制着数十万精锐兵力,具备相当的抵抗能力。胡宗南此时固守汉中,打算依靠这片天然的屏障阻挡解放军的进攻,尽力为蒋介石殚精竭虑,拼力抵抗。
尽管解放全中国已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胡宗南的顽固抵抗终究无法改变最终结局,那就如同螳臂当车,难逃一败涂地的命运。胡宗南麾下的部队素质上佳,抗战时期更是在大后方少受损失,依旧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尽管解放军必胜,但这场决战中的伤亡是不可避免的,而汉中的百姓也难以幸免于这场战火。
周总理一直心系百姓,尤其不忍看到无辜的人民遭受战火摧残,因此他决定采取最后的努力,派人劝降胡宗南,希望他能够为汉中的百姓着想,为军士着想,选择站在人民大义的一方,率军起义。
为此,周总理找到了胡公冕,希望他能再次劝解胡宗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他做出明智的决定。胡公冕与胡宗南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人早在革命之前就已结拜为兄弟,彼此的情谊深厚。黄埔军校成立之时,胡公冕是唯一介绍胡宗南报考的人,胡宗南因年纪较大被安排为预备生,胡公冕还多次帮他解决问题,最终才让胡宗南如愿进入黄埔。
胡公冕不仅是胡宗南的异姓兄弟,更是他曾经的贵人,在胡宗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周总理找胡公冕之前,胡公冕已经多次尝试劝说胡宗南,但胡宗南始终犹豫不决。周总理了解这一背景,于是决定再次让胡公冕出面,而胡公冕也没有拒绝。为了促成胡宗南的觉醒,他亲笔写了信,并邀请孟丙南和张新一起前往胡宗南的防区,直接与胡宗南面谈。
孟丙南的妻子是章旭初的女儿,而章旭初的女儿又是胡宗南的干女儿,因此孟丙南被视为胡宗南的干女婿。此外,孟丙南在胡宗南的部队中工作,两人关系密切,常有往来。张新是胡宗南的校友,两人同乡,且都曾在胡宗南部队任职,深得胡宗南的信任。胡公冕选择这两位熟悉胡宗南的人来带信,显然经过深思熟虑。这两人能够与胡宗南面对面交流,才有可能使胡宗南动摇。
孟丙南和张新作为胡宗南的老部下,在防区内仍有一定的关系网。他们刚进入防区时,便受到了第一军军长陈鞠旅的热情接待。陈鞠旅得知他们要见胡宗南,特意派了军车送他们,但不料他们的车半路被拦截,最终被拘禁。
作为军长,陈鞠旅的车队被截,这让人感到非常意外。而拦截他们的正是胡宗南部的侍勤队队长唐西园。侍勤队是胡宗南专门设立的特务机构,直属于他,并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因此,侍勤队抓住了孟丙南和张新,陈鞠旅也不好公开发难,毕竟如果事态升级,随时可能被上面按上“通敌”罪名,自己也会陷入困境。
唐西园并非鲁莽之人,早年由戴笠亲自推荐到胡宗南身边,负责侍勤队的工作。此时,唐西园采取行动抓住孟丙南和张新,实际上是在替胡宗南着想,因为胡宗南防区内也有蒋介石的眼线。若让孟丙南和张新不加掩饰地与胡宗南接触,直接讨论起义的事情,势必引起蒋介石的怀疑,这不仅影响胡宗南的起义计划,还可能为蒋介石提供机会加大对胡宗南的打压。
当然,唐西园的行动也可能是胡宗南的直接指示,毕竟作为“西北王”,胡宗南对防区内的动向了如指掌,做出这样的安排并不令人意外。事实证明,胡宗南并未对起义下定决心,但他却开始通过这些方式谨慎试探解放军的态度。
孟丙南和张新被关押不久后,胡宗南便单独召见了他们三次,分别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谈。胡宗南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既暗中探寻解放军的态度,也为自己做出决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孟丙南的谈话更加直白,明确告诉胡宗南,继续抗战必然走向失败,只有选择起义才是唯一的出路。虽然这些话非常直接,但胡宗南并不听从,而是心情愈加沉重,甚至带着怒气让孟丙南离开。相较之下,胡宗南对张新的态度明显温和了许多,二人展开了更加深入的对话。
张新与胡宗南的谈话,逐渐从军事策略探讨转向对解放军政策的讨论。胡宗南看似对张新提供的情报非常感兴趣,并且在两人谈话过程中越发放松。两人畅谈了两个多小时,氛围轻松愉快,虽然双方心照不宣,却始终未触及正题。
接下来,第二次见面时,张新直入主题,问胡宗南是否下定决心起义。胡宗南装作不解,反问张新是否不怕被整。两人这一次的对话更加正式,胡宗南通过反问探究张新在解放区的处境,也许是想以此来判断起义后的未来。
张新耐心地回应,并讲述了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胡宗南听后明显满意。第三次见面时,胡宗南更是抛出了他心中的疑虑,询问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彭德怀的健康情况,赵寿山的处境,以及他自己是否能被解放军接受。张新一一作答,甚至在最后的问题上,毫不犹豫地指出胡宗南与文天祥的不同,提醒他“文天祥是抵抗外敌,胡宗南是残害同胞”。
这些话重重击中了胡宗南的内心,他感觉到自己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不禁恼怒地质问张新:“你就不怕校长吗?”言毕,他便命人将张新带走,自己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悲伤,甚至忍不住在沙发上痛哭。
最终,胡宗南虽然与解放军接触过,但最终没有选择起义。他在蒋介石的压力下,最终去了一趟台湾,回到后再也没有再谈起义之事,所有的努力也都随风而逝。历史证明,胡宗南的犹豫和固执让他错失了唯一的机会,最终,他以失败告终,且在台湾的晚年充满困境,年仅66岁便因抑郁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