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周边地区的最强大国家,尽管如此强大,中国始终坚持“国无大小,平等相待”的立场。然而,奥巴马在访问越南期间引用了一首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古诗,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到中国,但这首诗的背景与中国宋朝紧密相连,现实情况却与奥巴马所传达的意思存在显著差异。
2016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抵达越南首都河内。在河内的国家会议中心,奥巴马发表了一场长篇演讲,原本这场演讲与中国并无直接联系,但在演讲中,奥巴马引用了这样一首诗:
“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
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败虚。”
奥巴马在引用这首诗时,不仅对越南表示了高度赞赏,还宣扬了诗中的“越南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并强调了“大国不能欺负小国”的理念。若要理解奥巴马如何误解这段历史背景,就必须深入了解这首诗的真实历史背景。
这首诗讲述的是1075年,北宋与交趾之间的冲突。由于双方历史立场的差异,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描述也有所不同。对越南人而言,当时的北宋政权强大而且充满威胁,而交趾则只是一个边远的小政权。越南人将这场战争视为保卫交趾政权的胜利,并认为它为交趾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之后双方恢复了贸易往来。这场战争对越南人而言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象征着他们最终摆脱了北宋的控制。
然而,从客观历史角度来看,情况并非越南和奥巴马所描述的那样。在北宋皇帝看来,这场战争仅仅是众多战事中的一个小插曲。如果越南将这场冲突定性为“侵略”,显然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交趾”这个名字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早在秦始皇时期,赵佗便带领军队征服岭南,后来他趁乱自立为王,建立了文朗国,而这个国家实际上是一个汉人政权。随着汉朝的建立,中央政府逐渐强化了对南方的控制,汉武帝时期更是直接打击南越国,将其纳入中央版图。为了管理这些地区,汉朝设立了交趾刺史,标志着交趾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趾在不同朝代之间的变动中逐渐脱离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到唐朝末年,交趾土著趁着唐朝动乱的机会,逐渐割据一方,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政权。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宋朝时期,尽管宋朝皇帝希望恢复对交趾的控制,但由于北方战事的繁忙和内部的政治动荡,北宋并未能将交趾完全收回。
在1075年,交趾军队大规模进攻宋朝的边疆,屠杀了大量宋军民众,激起了北宋的强烈反应。北宋出于自卫,派遣郭逵等将领率领大军南下,经过一场富良江之战,成功击败了交趾军队。然而,由于战争中的战术失误、将领之间的不和以及后勤供应的不足,北宋最终未能彻底收复交趾。
这场战斗虽然在军事上有所胜利,但由于后勤和内部矛盾的影响,北宋未能达到战略目标。最终,交趾成功恢复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开始了与北宋的外交往来,双方甚至恢复了朝贡关系。
这场历史并不像越南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事实上,北宋并没有完全失去交趾,而是在面对种种内外困境时,选择了相对妥协。这一事件的背景揭示了交趾与北宋之间复杂的关系,而不仅仅是越南人所宣扬的“抵抗强权”的单一叙事。
而在2016年,奥巴马引用这首诗时,显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复杂历史背景,也忽视了宋朝时期交趾与北宋之间的种种交锋和冲突。这种对历史的片面理解,无疑让他提出的“大国欺负小国”的论点显得有些脱离实际。
事实上,从历史长河来看,真正存在“大国欺负小国”现象的,恰恰是美国。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干涉主义政策,频繁发动战争,推翻政权,屡屡侵犯他国主权。正如华春莹所言:“奥巴马的这番话,若由中国来说,倒是恰如其分。”美国在多个冲突中的行为,远远超出了一个“大国应该做的”,其实质正是“强权欺压弱国”。
从南海争端到中东战争,再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入侵,美国的干涉政策不仅没有为世界带来和平,反而带来了无数无辜民众的生命损失。而奥巴马提到的“大国不欺小国”,更像是一种“贼喊捉贼”的说法,完全忽视了美国长期以来的霸权行为。
正如历史所示,真正尊重小国的,反而是中国,而美国则始终是全球最大的“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