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进行了合并,正式组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而谭震林则是副政委,陈士榘负责参谋长职位,唐亮则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这一合并是为了整顿和统筹两支重要力量。
在整编过程中,这两大野战军如何进行人事安排,决定谁担任更高的职位,谁担任副职,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了确保合并后的组织架构能够顺利运行,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组织和思想工作,人事安排呈现出一种高姿态、高风格的处理方式。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两大野战军的基本情况。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罗荣桓领导的山东军区进行了整编,设立了8个野战师、警备旅及若干二级军区等。随着战局的变化,山东军区被抽调了大部分兵力至东北,最终导致只有7师与8师留在山东。
根据向北发展的战略以及南方防御的方针,新四军的军部作出决策,将其北移至山东,以便更好地接防。与此同时,叶飞所执掌的第一纵队与罗炳辉指挥的第二纵队也随之北调,与7师和8师合编成了山东野战军,整体人数达到7万人。
华中野战军则由原本的新四军地方部队和主力部队进行重组,最终形成了4个纵队,即6纵、7纵、8纵与9纵,合计约5万人。从部队编制结构来看,山东野战军大多数兵力源自新四军,而7、8师则是八路军的部队,而华中野战军几乎完全由新四军组成。
经过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后,两个野战军根据战局需要进行了合并,形成了华东野战军。这支军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大多数是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其次是山东八路军中的较小部分,最后则有一些地方部队升级为主力部队。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也自然而然地来自这三支不同的队伍。
在华东野战军的高层领导中,陈毅担任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这三人均是新四军的高层。与此同时,在其他干部的选择上,也不得不兼顾八路军的干部。在整编过程中,他们制定了一条潜规则:在道德水平、才能及资历相近的前提下,由编入新机构的干部担任主管职务,而本部的相关干部则担任副职。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由于华东野战军的主体是新四军的部队,在八路军的干部在资历相当的情况下,将更优先考虑其担任主管职位。例如,陈士榘与刘先胜之间,尽管陈士榘资历稍高,作为八路军的干部,他最终被任命为参谋长;唐亮则与钟期光同样是八路军干部,在选择上更是慎重,唐亮被安排为政治部主任,而钟期光则担任副主任。
提及唐亮与钟期光,二人之间的资历差距其实不小。唐亮于1930年加入共产党并参军,在土地革命中曾担任师政治部主任,因战功卓著,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而钟期光则早在1926年入党,参与了军政两方面的工作,曾担任军秘书长,并在湘鄂赣地区建立根据地,经过长征后,他独自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任师政治部主任,并获得一级八一勋章。
1946年,尽管二人的职务相同,唐亮已担任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而钟期光则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在选择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时,依据那条潜规则,在相似职务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外部干部担任正职。因此,唐亮最终成为主任,而钟期光担任副主任。
若不如此,华东野战军的高层将全部由新四军的将领构成,这不利于两个单位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实际上,华东野战军刚建立时,粟裕在调动指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干部的抵制,而大部分问题都是由陈司令员在中间进行协调解决的。因此,强调团结协作才能打赢战争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