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将领中,哪位将领的存在感较低呢?有人可能会提到徐海东。自1940年之后,他便离开了前线,整整30年都在二线休养。关于他的经历,其实可以另作一番讨论,因为如果他的身体状况能够支撑,那里他在军中的职务绝对不会太低。
像粟裕、黄克诚、罗瑞卿等人皆曾担任总参谋长,若陈赓没有身体上的困扰,接过粟裕的职务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谭政曾出任总政治部主任,萧劲光和许光达则在军兵种中担任过司令员。而张云逸在广西担任党政军一把手后,因为健康因素不得不退出,最终只剩下王树声大将。
王树声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战绩,无疑是他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他选择了在幕后默默奉献,甘愿成为支持主力作战的绿叶。因此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很少听闻他指挥过何种大型战役,记忆犹新的也只是中原突围时,他带领纵队成功突围,挺进鄂西北。由于当地环境十分恶劣,他最终未能扎根,转战回到鄂豫地区,协助刘邓开展工作。
1949年,他被任命为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是李先念,第一副司令员为王宏坤。从职位上看,李和王在四方面军的军事职务上都高于他,如今也排在他前面。
随后,李先念被调回中央工作,而王宏坤则调任海军,王树声因此升任湖北军区司令员。1954年,他被调至总军械部任部长,这个单位是八大总部之一,能够担任这一职务也算是水到渠成,因为在这八个总部中,罗帅任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长,叶帅则兼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及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粟裕担任总参谋长,黄克诚为总后勤部部长,八总部的头头里有多位元帅和大将。
然而,1957年,随着军队的精简与改革,总干部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军械部、总财务部、训练总监部等机构相继被撤并。总军械部归入总参谋部,改称为总参谋部军械部,而从1959年3月1日起,总参谋部军械部又划归总后勤部,成为其下属的军械部。
无论是在总参军械部还是总后勤部军械部,王树声的职务似乎都与他身为大将的身份不匹配,他理应在高级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没过多久,他被调到新成立的军事科学院担任第二副院长。
在级别上,二副院长的地位相当于大军区的副职,但军事科学院的配置却相当高。院长兼政委由叶帅担任,第一副院长为粟裕,副院长为宋时轮。后来,杨成至、彭绍辉、王新亭和钟期光等人也相继出任副院长或副政委等职务,可以说,那个时期军事科学院的级别和配置甚至超过了总参谋部。
而军事科学院的第二副院长一职,相比于大军区司令员和军兵种司令员的头头们,确实显得有些冷落。毕竟,粟裕本该在前线奋战,却因各种原因离开了重要岗位。与四方面军出身的许世友、陈锡联、陈再道等人成功跻身大军区司令员行列相比,王树声的地位显得相对低调。直到1974年去世时,他仍然在副职上默默耕耘。而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期间,许多中将的职务逐步提升至大军区正职,王树声在抗战爆发后的三十多年间,职务始终低调,鲜有亮眼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