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2年召开的宁都会议上,苏区中央局对毛主席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要求撤销他作为红军总政委的职务,并将其调往后方工作。显而易见,这一举动的真正意图是削夺毛主席的指挥权力。在此关键时刻,刘伯承投下了决定性的一票,致使毛主席失去了指挥权。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毛主席不仅没有对刘伯承心生怨恨,反而后来称赞他为“党的楷模”。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当年又有哪些不可告人的故事?
说实话,时至今日,刘伯承对当年自己所投的那一票仍感到懊悔不已。回溯至1916年,他在四川组织起义时,身负重伤。在激烈的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侧太阳穴,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脸庞。送到医院后,医生对于使用麻醉药感到犹豫不决,担心会对刘伯承的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当医生陷入进退两难之际,刘伯承醒来并要求不使用麻醉药,直接进行手术。最终,在未打麻药的情况下,他凭借着超凡的毅力完成了手术,令医生们对他的坚强意志感到震惊和钦佩。
参与革命后,组织安排刘伯承前往苏联深造,待他回国后便被任命为参谋长。此时,李德和博古将刘伯承视为“苏联派”的代表,私底下不断向他灌输关于毛主席、彭德怀等人在共产国际中的不当行为和对苏联指令的违抗。由于刚回国对形势还不太了解,刘伯承很容易就相信了李德与博古的论调,排挤了毛主席和朱老总等来自井冈山的老一辈领导。
中央领导层中形成了明显的两派对立:一派是“井冈山派”,另一派则是“苏联派”,双方为红军未来的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争吵。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上,苏区中央局的领导们对毛主席展开了严厉批评。李德指责毛主席在红军内部实施“上山主义”,将他的“诱敌深入”策略形容为“守株待兔”,认为其缺乏以少胜多的斗志,过于保守。而周恩来、朱德等人则坚定维护毛主席的决策,与李德争辩,要求毛主席继续留在前线指挥红军。
尽管如此,李德和博古依然坚持要求罢免毛主席的红军总政委职位,并将其调往后方。在最终的投票中,刘伯承投下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导致毛主席失去指挥权,李德、博古则借此机会掌控了红军的指挥权,直至1935年遵义会议,毛主席方才重新担任指挥职务。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刘伯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观点的片面性,尤其是在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的兵力从八万锐减至三万,这一巨大的伤亡让博古痛苦不已。他将所有责任揽于自己,曾一度想以自杀来赎罪,幸亏周恩来及时阻止,未酿成更大的悲剧。
在1945年举行的党的七大上,刘伯承主动提及当年宁都会议上的失误,他满怀悔恨地对大家说道:“宁都会议时,我的投票是错误的,我投了反对票,这十三年来我始终对这件事心怀懊悔。”然而,毛主席对此表现得异常平静,并没有一点埋怨,反而称刘伯承为“共产党人的楷模”,依旧对这位元帅表示出极高的重视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