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中原突围之后,周志坚以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的副司令员身份,历经重重险阻终于突围至汉口。在组织的全力支持下,他顺利转移到南京,随后与代表团一同撤退,最终回到了延安。
抵达延安后,周志坚安顿下来并立即向彭总汇报中原突围期间的具体情况。当时,主力部队已经在不同地区展开了行动,王树声指挥的第一纵队已经抵达鄂西北并开始开辟新的根据地,而李先念则带领第二纵队进驻鄂豫陕地区建立新根据地。与此同时,王震率领的359旅也成功突围并在吕梁地区进行休整。
在中原军区高级干部中,周志坚算是最早抵达延安的人之一。之所以历经艰险,是因为他肩负临时任务,并在紧急情况下承担起了纵队首长的职责。为了避免更多伤亡,他没有选择与主力部队一起行动,而是选择带领散落的部队坚定突围。为了突破敌人的重重关卡,他与几位战士隐蔽行进,最终成功化装潜回汉口,并找到了军调执行处的我方人员,随后顺利转移到南京。
从地理角度看,汉口与延安的距离其实相对较近,但要从汉口返回延安,显然需要再次越过重重封锁线。当时负责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代表团在南京,能够一起与他们撤离,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
当老首长李司令员得知周志坚回延安的情况后,立刻安排他前往陕南工作。部队到达鄂豫陕后,需要动员群众,同时还要坚守军事行动,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指挥部队打击敌人。周志坚显然在二纵的战斗指挥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但是,他认为敌人的主要攻击目标并不在陕南,而是在山东,那里的战斗将会非常激烈。
经过上级的同意,周志坚被调往山东军区工作,副军长张云逸亲自接待了他,并为他安排了新成立的胶东军区的第五师师长职务。胶东军区由许世友在战争中亲自带领军民共同创建而成,抗战胜利后,部队逐渐发展成两个主力师和一个警备旅。随着上级指示山东军区抽调部队北上,军区副司令吴克华率领第五师等部启程。
为了增强军区的整体实力,周志坚在胶东军区任职期间,参与重新组建新第五师和新第六师,自己则出任新第五师的师长。很多人可能对此有疑问,周志坚曾在中原军区担任纵队副司令员,为什么到了山东军区却被降职呢?实际上,上级已经考虑到他的经历,暗中任命他为胶东军区的副司令员,同时兼任第五师的师长,只不过当时的周志坚并不知情。
尽管他在山东的工作中向军区领导表示希望能在新部队中继续服务,但此请求顺利实现后,他也并未对职务的高低过于在意。毕竟来到一个新的战区,一切都需要重新适应,职务调整也并无不妥。或许这是他当时的思考方式。
周志坚担任第五师师长不过短短一年,便因第十三纵队的成立而被任命为纵队司令员。过去的职务似乎已不再重要,然而在1986年,他参加胶东军事史稿的讨论时,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才意识到自己曾兼任胶东军区的副司令员。
但在那个战略环境中,是否是军区副司令员显得并不重要,更多的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职务。他的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新第五师的建设上。即便得知自己还在副司令员的位置上,工作依旧没有改变。这种对于职务的无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任命方式的不规范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