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吴法宪初踏入13兵团政委的岗位,接到中南军区高层的通报,得知自己的职务将要变动。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这次调整将把他调往新成立的空军,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意味着他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吴法宪在革命队伍中的资历并不算特别深厚。自土地革命时期起,他便开始从事政治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主要负责具体的政治思想任务,曾担任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务,累计了不少经验。
在解放战争时期,吴法宪所在的三师北上东北,经过重组,成立了第二纵队。刘震出任司令,吴法宪则担任政委。第二纵队的成立较早,且作为一支野战纵队,他们的搭档关系非常稳固,与其他纵队的主官相比,他们的合作始终保持一致。
自1946年第二纵队成立以来,直到1949年,两人分别晋升为兵团副司令和副政委,才结束了这种默契的工作搭档关系。而在其他纵队中,指挥官的更替却频繁,例如一纵的司令李天佑是接替万毅而来,政委则也经历了变动;三纵的司令数度更换,但政委保持了稳定。这种情况表明,第二纵队的领导班子在整个时期内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
1949年,吴法宪随第四野战军南下,深入广西,担任13兵团副政委以及西宁军管会副主任等职务。1950年,随着13兵团司令部的组建,他被任命为政委。然而还未正式上任,就接到了调往北京的通知,将在空军司令部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空军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成立,刘亚楼被确定为司令员,而他则挑选了经验丰富的萧华担任政委。但萧华在刚开始工作不久后,就被调到总政治部担任副主任,导致空军司令部的政治工作一度无人负责,因此吴法宪被选中承担这一职责。
空军作为一个技术领域的军种,吴法宪此前并未涉足,况且刘亚楼作为其旧上司,要求严苛,脾气火爆,工作压力相当巨大。在被调往空军工作时,林总特意找他谈了话,而他则回应要试一试,如果不合适他仍然可以返回陆军。此时,刘亚楼在一旁表示:“你难道还能走吗?选择你是对你的信任,何必提走的问题?”
实际上,吴法宪在空军的政治工作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他选择留在司令部负责具体工作,而刘亚楼和刘震则主要负责前线的事务。到了1958年,他晋升为空军政委,虽然在职务上与刘亚楼平起平坐,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是按刘司令的意见行事。刘亚楼不仅是他的上司,还是空军中的党委书记,实质上是决策的核心。
由于刘司令直率而脾气火爆,他在批评其他领导时从不留情,各级官员因此常常会对他的态度提出不同的意见。作为政委,吴法宪的任务是调解班子内部的矛盾,努力实现团结。然而,他并没有成功搭建起这座沟通的桥梁,导致领导班子间的矛盾时有发生。
到了1965年,刘司令在迷惘之际,推荐吴法宪接任司令一职,也许是因为他相信吴能够继续推进空军的建设。当时,空军已成为各军种中的标杆,而刘亚楼在将空军从小发展到大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也反映在他去世后葬礼的规格上,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