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吴华夺在陕西省军区挂职多年,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几年前扣在自己头上的那个帽子彻底摘掉。如果能如愿以偿,他甚至希望能够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彻底摆脱困扰他的过去。
自九一三事件以来,吴华夺结束了工厂劳动,被任命为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按照当时的级别与职务安排,这显然是降职的安排,进一步证明了他头上那顶帽子尚未被完全去除。周总理曾告诉他,先出来工作,不必过于计较职务的高低与优劣。
吴华夺在1962年时已是南京军事学院的教育长,位居大军区副职,属于兵团级,而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的职务仅为副军级,显然降了两个等级。而且,待遇上也并未按照副司令员的标准进行调整。
尽管担任了省军区副司令员,他被安排到了省国防工业工作。陕西是国家“三线”重点防御区域,下辖62个工厂和研究所。吴华夺担任了副主任,协助省军区政委颜金生,全面负责各项工作。
颜金生与吴华夺的资历非常接近。1964年,颜金生从军政委职务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后又调任文化部副部长。1970年,颜金生被任命为陕西省军区政委。经过五年工作,他又被调任新疆军区副政委、总政部副主任等职务。
上任后的吴华夺,主要任务是消除派性,强化团结,推动生产。他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几乎跑遍了陕西省内的所有工厂和研究所,对每一个工厂的产品生产情况、进度了如指掌。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曾经扣在他头上的那顶帽子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了他心头的沉重负担。到了1975年,他决定亲自上北京,争取落实相关政策。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他跑了总政部、军政大学等多个部门,但最终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不过,他的职务却发生了变化。军政大学的政委唐亮直接告诉他:“回去吧,你的任命已经下来了,到兰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
吴华夺听后大为惊讶,心想自己的问题还未解决,怎么就突然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了?难道这只是对自己问题的一种搪塞?唐亮并没有解释太多,吴华夺只好去找老战友、副总参谋长胡炜了解情况,最终才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提起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吴华夺回忆到,早在1969年南京军事学院撤销后,他曾被调任军区副司令员,但到任后并未实际履职,反而被安排到工厂劳动。这在当时是一个模糊的安排,不仅让他困惑不已。若是他不适合担任副司令员,为什么又将他安排到工厂工作几年后,再被调回省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呢?这一切的安排,都让人捉摸不透。
尽管如此,吴华夺心中仍有自己的坚持,原本打算提前退休,但面对新的职务,他决定继续履职,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到任兰州军区后,吴华夺负责军区的动员和民兵工作。兰州军区辖区内拥有800多公里的边防线,边境大多是荒漠和戈壁,人口稀少。为了了解民兵的实际情况,吴华夺深入边防地区进行调查。虽然有人劝他长途跋涉不必到每一个点,但他坚持认为,只有亲自去看、去问,才能真正掌握实情。
民兵工作是军区与地方的双重领导,吴华夺在民兵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提高民兵的训练和战斗力。他深入民兵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训练时如何解决误工和补偿问题。
吴华夺的一生,若用16个字来形容,就是:不谋取个人私利,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心系人民。
解放后,吴华夺曾在南京军事学院任职,那时家里人口众多,所有的经济支出都依赖他一个人来支撑,日子过得紧张。他的家常常接待军事学院的同事或学员,而为了不让客人饿肚子走,吴华夺总是热情招待,甚至常对大家说:“我们家就是你们家!”
在工作和生活中,吴华夺始终保持谦虚、平易近人的态度,绝无任何架子。虽然有些人到了高位,思想会发生变化,摆起架子来,但吴华夺从不这样。他与司机们打成一片,甚至跟他们一起学习腌菜、做豆瓣酱等。每次到北京开会,他的老战友和部下都会去看望他。萧克曾感叹:“你的人缘真好!”其实,这些人很多都是南京军事学院的学员和战友。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吴华夺始终要求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骄不躁。
当他的儿子想参军时,由于年龄不够,他想通过特殊途径走后门。但吴华夺坚决反对,坚信:“两年后,你可以光明正大地从前门去当兵。”
在军事学院工作期间,吴华夺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最终获得了高级系和基本系的毕业证书。院长刘伯承对他的学习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