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 题:“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位日本建筑师在北京胡同里感受古都焕新
新华社记者王小鹏、杨琪、梁赛玉
中午时分的北京白塔寺街区,游人如织。身背一个灰色斜挎包,“80后”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快步穿行于迷宫一般的胡同。在一家挤满顾客的面包店门口,他停下脚步。
这座拥有明亮门廊的灰色砖墙建筑,“低调”而灵动地融入周围胡同院落群之中:临街一侧大片落地玻璃窗“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墙上“摩擦”出来的一个圆形镜面装置吸引往来游客驻足拍照;店内一扇大型不规则观景窗让顾客不经意间欣赏到红墙白塔建筑风光。
“设计时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客人。”说着一口流利汉语普通话的青山对记者笑道。
4月8日,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在北京白塔寺街区介绍参与胡同改造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小鹏 摄
青山出生于日本广岛县,中学时代初访中国,那时从未想过会到中国工作。2005年取得建筑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后,他来到北京,在一家日本人经营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实习。当时,北京正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蓬勃发展的城市建筑热潮让青山感到自己有“用武之地”,于是决定扎根于此。
刚到北京时,他住过高楼大厦里的精装公寓,但他认为这种生活跟在东京没有区别。他将目光投向了“粗糙的”老城区,多次住进胡同感受“老巷幽宅静树依”的古都风韵。
他观察到,胡同里的院落有很多树,夏天阳光被遮住,冬天树叶落尽,阳光可以直接照进屋子里。这种建筑和自然互动的关系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也从居民日常共享公共空间这一生活模式中汲取设计灵感。
他认为,胡同里面,“房子”和“家”是不一样的,房子是一个物理的结构,有一个具体的面积和一个范围,但家更多是脑子里面存在的一个东西。“胡同里面很多人的房子不大,但是他们的家是非常大的。”
自元代以来,纵横交织的胡同构成了北京极具特色的城市肌理。然而,当青山搬进胡同居住时,他发现一些民居房间狭小、设施落后,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在一档知名家装改造节目中,他对多种小户型胡同老宅的巧妙设计受到关注,被网友称为“胡同改造的魔术师”。
近年来,北京市下大力气保护老城,保留城市记忆、守护古都乡愁。老城的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稳步推进。
青山创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抓住机会,承接了不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他和他的中国同事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努力破解胡同生活的痛点。他认为,胡同改造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有利于吸引包括青年在内的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保持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生活空间对城市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深耕中国市场多年,青山见证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轨迹:刚工作时大城市以超大商业综合体、大型住宅等项目为主,近几年则大幅转向老旧小区改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4800万户。
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近年来,青山团队开始涉足乡村项目,将农村老宅改造为精品民宿。接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项目之后,他观察到中国建筑行业正日益规范、专业。“如今,客户更看重设计理念与价值观的契合。”他说,“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指引。青山认为,中国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人口多,城市多,人们喜欢探索之前没有做过的东西,对建筑师来说依然有很多机会。
旅居中国20年,青山对各地建筑始终保有好奇心。这些年,他到很多地方出差、旅游,收集了一些“好玩的”建筑材料和地方建筑典籍,在行走中读懂中国。
他说,做建筑是“打开”一个地方很好的方式。“如果我在北京做一个项目,我需要先了解北京的气候、传统文化、土地的性格和人的状态。”青山说,建筑不是商品交易,而是创造性探索。
他在白塔寺街区设计的面包店已成为当地颇具人气的打卡点。这是他凭借对北京的深入了解探索胡同改造的最新成果。白塔寺,因寺内白塔通体洁白而得名。白塔由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而成,已有700余年历史。如今,白塔寺周围云集众多四合院民宿、中外风味餐馆和特色咖啡馆,是中外游客到京游玩的“网红”街区。
从面包店出来,往西穿过几条胡同就是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他的作品在中日两国广为人知。在改造位于博物馆附近一处大杂院为时尚民宿时,青山在有限的空间里设计了日式盆景的植物装饰,而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元素也出现于他在日本设计的一些建筑之中。
为加深对中国建筑的了解,青山选择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中日两国大学生共同参与同一个建筑项目的一段经历让他感触颇深。“建筑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交流载体。”青山说,在历史上,中国和日本有建筑的交流,希望两国年轻人通过建筑项目更好地了解对方。
视频记者:梁赛玉、王小鹏、杨琪、王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