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凭借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以华夏文明为根基、中华文化为核心、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中国曾被称作“华夏”、“中原”以及“神州”等多种名字。“中国”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铭文上记载着“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这样一句话。时至今日,“中国”一词实际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这不仅体现了国家的体制特征,也清楚地表达了其国号和政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熟悉的“日本”一词同样是一个简短的称谓,但日本的全名又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日本的全名叫做“日本国”,这个简洁的名称让人难以置信,显得极为干脆。此外,“日本”这个国名的起源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至今日本人仍然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然而,作为一个自称拥有“万世一系”传承的国家,日本官方对于其国号的起源却始终讳莫如深。“日本”这个词的首次出现是在公元720年成书的《日本书纪》中,但令人遗憾的是,书中并未详细阐述“日本”这一名称是如何产生的。
既然日本的历史文献中无法清楚找到“日本”源头的解释,那么我们便转向中国的历史书籍进行探寻。《旧唐书》提到:“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其中提到,或者说由于倭国讨厌其名字的不雅,故而改名为日本。还有人提出一种说法,认为日本原本是一个小国,位于倭国之地。根据这段文字来看,“日本”这个称谓似乎是由日本人自行为其国家所命名的。
在《新唐书》中,同样对此有相应记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有观点提出,日本这个名称是后来的小国选择自称,从而冒用了倭国的名号。然而,该记载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因为《旧唐书》成书于五代,而《新唐书》则是北宋时期的作品,再加上历经安史之乱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造成大量史料的遗失,因此这些历史记载对于日本的描述未必完全可靠。
不过,倘若说《新唐书》的可信度较低,那么唐朝的张守节于公元736年所撰写的《史记正义》中的关于“日本”的记载,则显现出较高的真实性。书中提到:“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既然武则天于705年去世,而《史记正义》成书仅距其去世31年,并且张守节的生存时期与武则天相重合,因此他所写的内容则可作为很好的佐证,证明日本国名的使用确有其源。
许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常常会提到《隋书》中提到的一句:关于倭国国书里的“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这句话被认为是日本曾经的自称以及“日本”一词的起源。然而,实际上这里的“日出处”是与“日没处”成对使用的,仅仅是为了表明两国地理位置的关系,并非是作为一个单独的自称,更不能被当作正式国名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