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开国上将李聚奎在重庆执行公务时,偶然走进了一家理发店,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许久未见的旧友段海洲。当李聚奎看到他时,惊讶地脱口而出:“司令,您怎么会在这里?”这一声惊呼,背后隐藏的是两人深厚的革命情谊。那么,李聚奎为何称段海洲为“司令”呢?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段海洲,1909年生于河北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虽然身处安逸的环境,他并没有沉溺于奢华享乐,而是心怀远大理想。在年轻时,段海洲考入北平大学,并怀揣着报考黄埔军校的梦想,渴望投身军事,为国家未来出一份力。可惜,由于家庭原因,他未能如愿踏入黄埔军校。然而,这并没有使他放弃自己的志向。
抗日战争爆发后,段海洲深感国家危难,决定挺身而出。他放弃了个人的安逸生活,倾尽家财购买武器,开始组建抗日队伍。这一举动迅速激起了当地青年的爱国热情,纷纷响应,加入其中。不到一年的时间,段海洲的队伍迅速壮大,人数已达到三千人,且成功夺回了日伪军占领的武强县。
随着声誉的提升,更多勇士纷纷投奔段海洲,使得他的队伍人数迅速增加,最终形成了六千余人的庞大力量,成为当地民兵的主力之一。然而,随着队伍的壮大,也出现了不少矛盾。尤其是在与河北民兵第二路军司令赵云祥的领地争斗中,双方关系日益紧张。正当局势一触即发时,八路军的陈再道部及时介入,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促使双方和平解决争端。段海洲深受其感染,决定加入八路军,带领部队改编为青年抗日游击纵队,段海洲被任命为司令,而李聚奎担任政委。
不久后,段海洲收到了来自石友信的信件。信中提到,石友信的哥哥石友三已经成为国军第69军军长,急需各类人才,诚邀段海洲前去协助。1939年,段海洲以眼疾为由向八路军的领导递交请假申请,表面上是为了治疗,实则心怀他意。他未带一兵一卒,孤身一人离开,且将自己辛苦组建的队伍全权交给八路军。几经波折,段海洲在当地重新组建了一支队伍,并最终投奔了石友三。
然而,命运多舛,石友三出人意料地投降了日本,成为了汉奸。此举让段海洲十分失望,决定离开石友三,转投孙良诚。然而,孙良诚亦步其后尘,成为了日伪军的一员。段海洲深感时运不济,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最终选择投靠汤恩伯的嫡系王毓文,并不久后被任命为第33师的少将师长。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爆发,段海洲的内心深陷矛盾与挣扎。他不愿看到同胞相残,因此决定隐退,带着家人定居重庆,开了一家理发店以维持生计。1958年,李聚奎因公务在重庆,恰巧路过一间不起眼的理发店,走了进去。在店里,他看见了一位动作熟练的理发师,他正是段海洲。看到旧友,李聚奎不禁激动地说道:“司令,您怎会在此?”两人久别重逢,谈起了往事,段海洲也敞开心扉向李聚奎倾诉这些年心中的愁绪。
在谈到自己当年组织抗日队伍的岁月时,段海洲坦言自己对过去某些选择的悔恨与感慨。李聚奎听着心情复杂,感慨万千。最终,李聚奎决定帮助段海洲,向中央上报了他的经历与现状,希望能为这位曾经的战友争取应有的尊重与待遇。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毛主席亲自批示,段海洲被任命为万县政协副主席。
尽管不再是将军,段海洲在新的职位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并以满腔的热忱继续为国家与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