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覃之前的《新四旅的老战士在总结战斗经验时犯难,毛主席手把手地教他作总结》一文中提到,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时,发生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8月1日,毛主席率领中央纵队离开靖边县的小河村,朝着绥德的方向转移。当天傍晚,他们到达靖边县的青阳岔,并在此暂时驻扎。
第二天,纵队继续行进,经过火石山时,收到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并且一路尾随的情报。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毛主席指示他们昼伏夜行,隐蔽行踪,并加速行军速度。终于,8月4日晚上,中央纵队抵达了横山县肖崖则。然而,敌人的追兵依旧紧紧跟随。
面对如此困境,毛主席笑着对大家说:“既然敌人不休息,我们也不休息,继续前进。”于是,纵队在经历一夜一日的长途跋涉后,终于在8月4日晚上到达了子洲县的巡检寺,暂时甩掉了敌人。毛主席在巡检寺停留了四天,期间他批阅了陈毅和粟裕关于南麻、临朐战役的初步总结,还指示刘伯承和邓小平于8月7日进军大别山,并调整了彭德怀关于榆林战役的战略部署。
8月8日,毛主席一行离开巡检寺,经过几天的跋涉,8月10日晚上,他们终于到达了距离绥德约15公里的黄家沟。本计划在黄家沟休整一晚,但很快他们收到消息,刘戡部的七个旅已经前往绥德。如果中央纵队不能先到,他们可能会与刘戡部在绥德碰面。于是,中央纵队决定匆匆休整,连夜赶路,在刘戡部之前穿越绥德,向北转移。
实际上,刘戡部直到15日才抵达绥德,并与董钊部会合。而此时,毛主席等人已经抵达米脂县郊外的井儿坪。15日下午,国民党的钟松部进入米脂县北部的镇北堡,毛主席不得不改变行军方向,避开了主要道路,钻入东边的山沟里,避免了与敌人正面接触。
与此同时,刘戡、董钊、钟松等部队向榆林增援,彭德怀撤围榆林,向葭县的崖窑畔转移。毛主席一行在16日深夜抵达葭县以西、乌龙铺以东的曹家庄。那时,大雨如注,毛主席和战士们找到了一个破窑洞避雨。彭德怀得知毛主席的行踪后,十分焦急,一方面电报指示中央纵队尽快向葭县北部转移,另一方面命令许光达率第3纵队在乌龙铺一带接应。
此时,中央纵队和西北野战军已被敌军逼入葭县、米脂和榆林交界的狭小区域,形势异常紧张。蒋介石得意地认为,毛主席一行只有东渡黄河一条路可走。但周恩来及时电告彭德怀,指示中央纵队暂时不过黄河,继续留在陕北。
17日黎明,暴雨未曾停歇,四周一片漆黑,风声呼啸。毛主席召集大家:“莫管风雨,我们继续前进。”战士们冒着大雨集合,虽然天气恶劣,但他们没有一丝抱怨,紧跟着毛主席的步伐。曹家庄离黄河已经不远,一个战士低声说道:“我们快到了黄河,是不是要过河了?”另一名战士坚定地回答:“不会的,毛主席说过,打败胡宗南之前绝不过黄河!”
其他战士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对,毛主席从不改变决定。”就在此时,任弼时带着毛主席的命令来临,部队的行进方向没有变,继续沿芦河北上,绝不跨过黄河。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部队艰难前行,大家紧紧拉着手,用坚韧的意志与风雨对抗。风吹得大家步履蹒跚,雨水几乎让他们迷失方向,但大家依靠闪电的光芒,摸索着前行,互相提醒着路径的方向。为了抵御寒冷,周恩来指挥大家一起唱歌,用歌声驱散冰冷。
这是中央纵队在转战陕北途中最艰难的一段行程。直到中午,暴雨终于停歇,云层散开,天空中出现了灿烂的阳光,一道彩虹横贯天际,美丽得令人惊叹。战士们纷纷仰头,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石国瑞平时喜爱吟诗,这时兴奋得手舞足蹈,笑着说道:“太美了,我要写首诗。”大家鼓励他:“好呀,给我们大家听。”
石国瑞凝思片刻,向远处流淌的黄河望去,拍了拍大腿,说:“有了!”于是,他开始吟咏:“啊——黄河,黄河在向我们招手……”他的声音激昂、感情充沛,毛主席听到了,走过来微笑着问:“石国瑞,你是想过黄河吗?”石国瑞有些害羞,急忙说道:“不,主席,我在作诗呢!”
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回应:“好啊,这正是时候,我们大家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听石国瑞同志作诗!”石国瑞清了清嗓子,面对大风大雨,他豪气万丈地朗诵:“啊——黄河,黄河在向我们招手,在向我们打招呼,它亲切地说:毛主席,请快过黄河吧,河东要比河西安全。”
听到这里,石国瑞停顿了一下,笑了笑,接着朗诵:“我们响亮地回答:黄河,你根本不用担心,我们有强大的野战军,又有百姓支持,一切平安顺利,再见!”大家听了不禁哈哈大笑。
毛主席微笑着点评:“诗写得不错,应景。但结尾那句‘再见’有些突兀。让我续一句——‘等我们打败胡宗南,再拜托你,把我们平安地送到东岸’。”毛主席的这句续写,点睛之笔,赢得了全体战士的热烈掌声。
无论面临多么恶劣的环境,毛主席和他的队伍始终保持乐观、坚定的信念。正是这种无畏的精神,使得他们在任何困境中都能够化险为夷,最终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