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四野的战将,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李天佑、韩先楚、邓华、梁兴初、钟伟等著名人物的名字。
尤其谈到韩先楚,很多人会赞扬他从未经历过失利的战斗。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他的战绩被过度夸大,主要因为他并未指挥过大型兵团作战。对此有疑问的人,显然并不完全了解韩先楚的战斗历史和他在部队指挥中的重要性。
所谓的大兵团作战,通常指的是由多个军或师组成的大规模作战单位,这种作战规模通常像1949年时为了进行大规模攻势而专门组建的兵团。以东北部队为例,最初组建了四个二级军区,分别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这些军区下辖的野战部队均由各自的二级军区负责。1946年起,各大野战纵队逐渐组建起来,像南满地区的第3纵、第4纵直接由辽东军区(即南满军区)指挥。
东北民主联军的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发生在1947年春季。当时上级指派洪学智指挥第6纵队与一个独立师进行德惠攻坚战。尽管四个师和炮兵部队共同出击,未能完全实现预定目标,但这次作战为部队积累了宝贵的攻坚经验。第二次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则是四平保卫战,李天佑指挥了七个师以及炮兵部队的联合行动。
在1948年的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中,各纵队虽然各自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但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联合作战。1948年3月,李天佑带领三个纵队与炮兵部队,成功地四战四平,取得了显著胜利。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次数来看,李天佑无疑是最为频繁的。
然而,韩先楚的指挥能力也不容忽视。在第四次保卫临江的战斗中,他率领第4纵队和一个师与第3纵队共同作战。尽管名义上,他是副指挥,但实际上战斗方案由韩先楚制定,作战指挥也由他具体负责。这是他首次指挥四个师参与作战,展现了他出色的指挥能力。
义县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开端,韩先楚指挥了第3纵、第2纵及第5师,并配备炮兵纵队,展开了激烈的攻坚战,成功消灭了超过一万的敌军。在锦州攻坚战时,虽然指挥的兵力为五个纵队,但实际上这五个纵队被分为三个集团,韩先楚指挥第2纵、第3纵从一个方向进攻,而邓华则指挥第7纵、第8纵从另一个方向出击,第9纵则独立行动。
在这些战役中,虽然韩先楚并非总指挥,但他指挥过的六个师作战,依旧属于大兵团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兵团正式组建之前,李天佑、韩先楚、邓华等指挥的确是大兵团作战的主力。1949年,随着兵团的正式组建,萧劲光、程子华、邓华、刘亚楼等成为了兵团的司令员。但实际上,这些司令员参与的大兵团作战并不频繁。例如,萧劲光作为先遣兵团率先南下,挺进中南。尽管后续部队逐步加入,兵团司令部并没有立即组建,洪学智回忆起15兵团时提到,直到部队推进到江西后,他才接到命令正式组建兵团司令部。
当15兵团成立后,它与陈赓的第4兵团一起解放了广东。而刘亚楼则在解放战争期间仅指挥过一次大规模作战,即天津战役。南下中南前,他被调任空军司令。程子华在南下后,曾被调回山西主管地方事务。因此,尽管南下中南的战斗依然由四野的主要领导直接指挥,但像衡宝战役等行动,都由四野各个军的指挥官负责。
韩先楚虽然没有像陈赓那样指挥陈谢集团,或像许世友指挥山东兵团那样担任战略兵团的指挥,但在每次大兵团作战或独立作战中,他都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主力中的主力,这一点值得高度评价。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其他指挥官身上,如王近山虽然不常指挥大兵团作战,但每次作战中的表现都可能决定战役的成败,绝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