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战场上,可以说是英雄辈出,战将云集。大家熟知的有许世友、陈士榘、叶飞、王必成、王建安、陶勇等名将,同时也有一些虽然名气较小,但却能力出众的将领,其中之一便是刘少卿。
提到刘少卿,许多人或许并不熟悉他的名字,然而他无疑是一位能力出众,但军衔并不算很高的将领。从参与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20年间,他的军事生涯最为辉煌和得心应手的阶段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而在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身影则显得有些寂寥。
在土地革命时期,刘少卿曾担任过团长,也曾在红军大学担任教员,还做过作战部队的参谋等职务。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他被任命为总参作战科长,并在1939年被派往鄂豫边区工作。在这里,由李先念领导的部队逐渐发展壮大,最初是一个新四军豫鄂边独立游击大队,经过多次整编,最终变成了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刘少卿担任了参谋长。这支部队不断壮大,经历了从豫鄂独立游击纵队到新四军5师的多次改编。
在这段时期,刘少卿不仅仅是负责军事的参谋工作,他还参与了作战指挥。5师长期活跃在鄂豫边区,在这一战略区域,李先念擅长发动群众开展政治工作,而在军事上则需要刘少卿这样的得力助手。从作战角度来看,刘少卿的能力得到了李先念的极大依赖。即使是担任参谋长,他也不仅仅是按照上级指示执行任务,很多作战计划他都有独立指挥的机会,可以说在鄂豫边区,李先念、任质斌和刘少卿的名字几乎是并列的。
然而,在抗战结束前,刘少卿被调离了5师,原本打算前往延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留在了河南继续参战。抗战胜利后,他与王树声部队汇合,并加入新成立的中原军区。当时,他被推荐担任中原军区参谋长,但最终没有获得这个职务。1946年初,他被调任北平军调部工作,几个月后,蒋介石对解放区发起了进攻,和谈破裂,刘少卿也随部队撤回了延安。
在延安短暂停留后,他再次转移至晋冀鲁豫军区,然后到达山东工作。山东的情况对于他来说完全是新领域,虽然这里的许多部队曾是新四军的力量,但由于抗战时期各部队较为独立,每个师的联系并不紧密,这让刘少卿感到陌生与不安。根据他在新四军5师的经历,他原本应担任类似纵队副职或军区副司令等职务。例如,曾在5师担任旅长的周志坚,被调到胶东军区后,担任了副司令兼师长职务。尽管如此,刘少卿在山东的职务仅为滨海军分区司令员,基本相当于一个师级职位。
在地方军区,刘少卿的工作主要是应对辖区内的民团,并协同主力部队执行作战任务。由于当时任务较少,他渴望参与更多的战斗,但由于政委的考虑,很多作战计划未能实现。由于他一直难以在这种环境中施展拳脚,最后他决定辞职,寻求新的工作机会。上级在接到他的辞职后,对他的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当华野分兵,组建内线兵团后,刘少卿被调任为兵团参谋长,终于迎来了提拔,尽管仍然是参谋职位,但此时的形势让他无法拒绝。
刘少卿跟随许世友作战了半年多,因健康原因离开了前线,错过了1948年的几场重要战役,如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直到1949年部队整编时,刘少卿本希望担任军长等军事职务,但由于身体未完全恢复,上级仍然希望他继续担任兵团参谋长,尽管他最终未能接受。在这期间,他被临时安排了一个职务,负责带领南下的干部过长江,并将其分配到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最终他担任的干部纵队司令员一职实际上成为了名义上的空职。
随着兵团领导班子和军部领导班子的配置已完成,没有空缺给刘少卿,因此在解放后的某个阶段,他被安排在铁路公安局担任局长。这一单位虽然由6个团组成,但兵力远不足一个正规师,级别也很低,大约相当于师级。根据1952年的评级,刘少卿被评为准军级。
回顾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尽管华东战场发生了多场重要战役,刘少卿却几乎没有直接参与其中。像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一系列战斗,他都未能亲自参与,这使得他的军事生涯在这一阶段留下了不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