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虽然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并未迎来预期的国运复兴,反而丧失了对河北地区的实际控制。随着“河朔三镇”在河北崛起,这些地区不再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仿佛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王国,俨然与朝廷脱离了联系。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唐朝成功平定了安史之乱,为什么还会允许河北地区的藩镇出现并自立门户呢?
一、河北归附
762年,经过一场惨烈的战斗,唐朝军队成功击败了史朝义的叛军,重新夺回了东都洛阳。次年,唐军推进至黄河北部,成功收复了多个州县。在这一系列胜利之后,一些曾经参与叛乱的将领开始动摇,像田承嗣便是其中之一。在叛军首领史朝义被击败后,田承嗣迅速召集手下将领商议投降唐朝,并通过将史朝义的家属送给朝廷来表示诚意。随后,他与张忠志、李怀仙、薛嵩一同向唐朝大将仆固怀恩表示归降。
这些叛将的投降大大加快了平定战局的进展。考虑到战争刚刚结束,许多地方满目疮痍,朝廷决定采取宽容政策,赦免了这些降将。然而,大将仆固怀恩心中有私,他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但担心战后荣宠会大幅减少,甚至可能遭遇清算,因此他决定拉拢这些曾经的叛将,以便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他建议朝廷任命这些人担任河北一带的官职。
二、藩镇的形成
在仆固怀恩的推荐下,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和薛嵩纷纷获得了刺史的职位,并不久后升任节度使。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局再次陷入混乱。由于仆固怀恩在一次陷害事件中被逼走上了反叛之路,他联合吐蕃和回纥向唐朝发起了挑战。中央政府不得不调动大量兵力应对外部威胁,导致了对河北地区的疏忽,从而为这些藩镇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藩镇逐渐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地方掌控权。以田承嗣为例,他在魏博地区大幅度提高税收,修缮兵器,建立军队。他严密组织了地方劳动力,强制丁壮青壮参与征役,经过数年的积累,他的军队人数一度达到十万之众。此外,他还亲自挑选了一批精兵,建立了名为“衙兵”的亲卫部队。这些藩镇在逐步扩张的过程中开始摆脱朝廷的管控,自己任命官员,不向中央缴纳税赋。
三、被迫承认
随着权力的逐步壮大,这些藩镇越来越胆大。特别是田承嗣,他在773年公开挑衅唐朝的权威,为安禄山和史思明父子建庙并进行祭祀,甚至称他们为“四圣”。更为惊人的是,田承嗣还向朝廷提出要担任宰相,公然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
唐朝朝廷采取了姑息的策略,虽然派人劝说田承嗣拆除“四圣”庙,但同时却为他加官晋职,封他为检校尚书仆射、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雁门郡王等职位。不久,唐代宗甚至与田承嗣的家族进行和亲,将自己的女儿永乐公主嫁给田承嗣的儿子田华。这种“和亲”政策使得朝廷对河北藩镇的掌控愈加弱化。
尽管唐朝试图利用河朔三镇内部的矛盾来削弱其力量,但由于多次出兵无功,反而伤了许多精锐的部队,唐朝逐渐放弃了对河北藩镇的严密控制。河北地区的藩镇在长期脱离朝廷掌控后,逐步发展出了一种与中央政府互不干涉、相互依赖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
随着时间推移,唐朝与河朔三镇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复杂,这一局面也为唐朝的最终衰退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1.《旧唐书》;2.《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