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总后勤部迎来了新任副政委彭嘉庆,同时担任后勤学院的政委。不过,这次调动并没有那么顺利,期间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彭嘉庆是一位拥有丰富政工经历的资深将领,长期在前线作战部队服役。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与吴克华、胡奇才搭档担任第四纵队的政委。第四纵队在东北民主联军中有着不平凡的表现,尤其是在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中,吴克华和胡奇才的指挥下,纵队实施了顽强的防守,成功拖延了敌人,为主力部队攻打锦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然而,彭嘉庆在这一关键时刻已经不再是第四纵队的成员,他的职务由莫文骅接替,而他被调任到后方,担任辽北军区的副政委和司令员。
尽管如此,彭嘉庆仍然与胡奇才指挥过新开岭战役。这场战斗在东北战役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东北部队首次实现了全编制歼灭敌人一个整师的战术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军的士气。与之相比,此前的秀水河子战斗仅仅歼灭了敌人5个营的兵力,实在无法同日而语。为了支持前线部队,辽沈战役前他被调任地方部队,负责粮食和兵员的输送,以及地方工作的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彭嘉庆在新组建的炮兵部队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随后又调任济南军区副政委。在1960年,他被抽调到总后勤部担任副政委。这时,刚刚上任不久的邱部长对总政的这一任命心存不满,按照他的说法,总后勤部里老红军居多,似乎成了一个包容的单位,老干部越来越集中,导致副部长和副政委的数量不断增加,工作推进难度加大。
在邱部长看来,老干部尽管拥有丰富的经验,却往往比较粗放,年龄偏大,加之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后勤工作的需求。他认为当今的后勤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把身体状况欠佳、年龄较大的人员调至后方,而是要将年轻有为的人选安排到战斗部队。
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洗礼,后勤工作愈发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总后勤部不在前线,但战争一旦来临,就需要强有力的支援保障。老干部的工作效率在这个时候受到普遍质疑。
也许在总政看来,彭嘉庆并非毫无后勤工作经验。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曾担任红五军的卫生部政委和供给部政委,负责保障部队在穿越艰难的草地和雪山时的后勤需要,并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了一年多。而到了解放战争期间,他则担任辽北军区司令员,专注于支前工作,始终把服务主力部队作为工作的重心。
当时,萧华将彭嘉庆推荐给了总后勤部,然而邱部长却认为把他安排到总政部会更为合适。眼见两位领导之间的矛盾,罗总长出面协调,表示总政部也面临困难,为了整体的利益,决定让彭嘉庆前往总后勤。
彭嘉庆在总后勤部的主要工作重心实际上是后勤学院,负责后勤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提升整个后勤系统的素质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