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成功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并凯旋而归,这一壮举无疑为深受外患困扰的晚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如此赫赫战功,在那个时局动荡、列强肆意侵略的年代,左宗棠的胜利并没有引起传统意义上的“功高震主”的担忧。当消息传至朝廷,慈禧听后也不禁舒展了那一直紧锁的眉头,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欣喜。
然而,尽管左宗棠已年过六十,身体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强健,但他依然心系伊犁的收复。他一心盯着伊犁问题,若未能将其划归中国版图,他就难以安枕,心绪不宁。为了这一目标,尽管年事已高,左宗棠仍不懈地与沙俄交涉,昼夜焦虑,却从不妥协一分。
他不仅在军事上做好准备,亲自督军备战,还着手解决民生问题,修建水利、开垦农田,增强军力,振兴地方经济,确保伊犁必定收复。沙俄察觉到清朝的决心,随即急忙增兵伊犁,并调集海军在海上巡航,试图威胁左宗棠的军心,摆出一副剑拔弩张的姿态,仿佛准备与左宗棠一决生死。
然而,左宗棠年事已高,却依然坚定不移,心中对伊犁的收复从未动摇。即便沙俄的海军威胁到了天津、山东、奉天等地,左宗棠依然不为所动,一步不让。当两军对峙时,左宗棠突然返京,这一举动令沙俄也为之一震,深怕清朝决心已定,派左宗棠回京商讨全面开战的计划。
清廷虽然腐败,但沙俄在经历过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后,心中颇有顾虑,显然不想此时与清朝爆发全面战争。沙俄之前的威慑行动,不过是虚张声势,目的是想通过威胁迫使清朝退缩,然而却碰上了左宗棠这个铁血人物,沙俄的算盘没有打响。
说左宗棠智谋近妖,未必准确,倒不如说他有着金石般的决心。如果没有他在清廷中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意见,伊犁乃至整个新疆可能早已沦为沙俄的囊中之物。虽然最终伊犁归还依然留下遗憾,但左宗棠的努力和坚守却使得新疆局势逐渐稳定,晚清历史上他的功绩无人能出其右。
尽管左宗棠已年过古稀,荣华富贵早已看淡,但在清廷中仍屡受重视。慈禧太后心生感激,想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恩宠,却一时不知该如何做出回应。最终,慈禧将目光投向了她的贴身侍女章仪,并命她成为左宗棠的妾。章仪不仅年轻貌美,而且是慈禧身边的重要人物。这一举动,无疑是在表露她对左宗棠的特殊关爱。左宗棠虽然心中有所不安,但也无从拒绝,于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他与章仪展开了第一次的对话。
左宗棠并非出类拔萃的聪明人,相反,他一生中有不少波折,年轻时的困境和失败也为他增添了许多坚持与韧性。作为湖南人,左宗棠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若用八个字来形容他青少年时期的特质,便是“生性颖悟,少负大志”。
在他的婚礼之夜,左宗棠并未沉浸在浪漫的气氛中,而是静下心来,在自己的新房里写下了一副联,表露出他矢志不渝的志向:“心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些话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左宗棠一生求知的真实写照。他在长沙府应试时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然而由于父母的相继去世,他不得不因丁忧暂时停止仕途。但即便如此,左宗棠的名声已传遍一方,许多有识之士都对他赞誉有加。
尽管如此,左宗棠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早期顺利考取举人,但接下来的三次会试都以失败告终,这让他深受打击。面对这份失望,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忍耐与妥协,但左宗棠却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仕途,毅然返乡。尽管他的科举道路未能如愿,但他依然在学问和政治上继续深造,尤其在施政理财和兵法方面下了许多功夫。
后来,左宗棠和林则徐的相识成了他一生中的转折点。1848年,胡林翼推荐左宗棠给林则徐,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林则徐没有及时见到他。直到两年后,林则徐返乡,两人才有了机会在湘江的夜晚畅谈。两人话题广泛,从国家前途到西北的局势,左宗棠的才识深深打动了林则徐,林则徐称他为“旷世奇才”。
左宗棠的才学和眼光令林则徐惊叹不已,而两人在讨论国家未来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同的见解——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来改造国家。这场夜话不仅加深了两人之间的了解,也为左宗棠日后的治国理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尽管左宗棠拥有非凡的智慧,但他的道路并不平坦。晚清时期的种种挑战,他都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非凡的政治眼光,逐一化解。无论是处理与外国势力的关系,还是在国内进行改革,他始终以百姓福祉为先,保持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
然而,尽管左宗棠的聪明才智让人钦佩,他的一生却总是充满孤独,始终走在与众不同的道路上。他的刚正和自持,在当时乃至后世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有人将他称为“近妖”的原因。但如果细细品味,他的智慧并非妖异,而是源自一种深沉的责任感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