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文读懂:中国的青铜时代(上篇)
迪丽瓦拉
2025-09-09 09:34:42
0

道光二十三年(1843),连日的暴雨使关中一带粮食歉收。

实在饿得不行,家住陕西岐山县董家村的董春生决定出门碰碰“运气”。

他担起锄头,来到地里,希望能从田中刨出仅剩的树根或者地瓜,用以充饥。一锄头下去,却被硬物挡着。

他只能放弃工具,用手刨了起来。

不多时,一个绿锈斑斑的大铜圈和铜圈上同样长着绿锈的一对大耳,从土里露了出来。董春生不识此物,却听村里老人说过,这里常出“宝贝”。

他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宝贝”上的土。很快,一件半米见方的圆形青铜器重见天日。

由于器物太大,董春生一个人搬不动,便叫来了同村人帮忙。

很快,董春生挖到古代大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

随后,一位古董商人闻讯而来,花了三百两从董春生手中买走了宝贝。

由于此物是从董家村发掘的,村民皆认为是天赐“神器”,不同意商人运走。因此,关于这件宝物的归属,最后闹到了衙门。古董商重金贿赂官府,衙门遂将一众村民下狱,将宝物收归官府,由古董商悄悄运走。

清代著名收藏家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碰巧见过此宝。

从宝物“敞口、双立耳、三蹄足”的外在形态来看,张石瓠很快断定宝物应为商周时期青铜鼎。

他俯身查看鼎的内部,发现鼎内壁密密麻麻写着许多铭文。经过仔细辨别和读解,他发现铭文记载的是一段历史。这尊青铜鼎的历史事实以及作鼎者信息,逐渐浮出水面。

从此,这尊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毛公鼎

▲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源:梁悦琛

1

提及青铜器,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墨绿色的大铜鼎。实际上,这并不是它本来的面貌。

早在1万年前,人类就从大自然中发现了一种红色的矿石:红铜

这种矿石经过反复捶打和提炼后,可以制造出他们想要的物件。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红铜的硬度较低,先民们又发现,单靠红铜,很难打造出最满意的作品。

于是,在不断试错中,先民们将红铜熔炼成液体,再加入铅、锡等矿物质。如此,一件最适合锻造的铜合金,大功告成。

使用它们,先人相继为自己锻造出了铜刀、铜箭等生存工具。

不过,刚炼造出来的青铜器,并不是锈迹斑斑的模样。铜合金被熔炼凝固后,呈现质感如黄金般的样态,金光璀璨。这跟我们如今看到的锈化后的墨绿色外观,相去甚远。

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并不是铜产地的聚集区。铜的提炼与锻造,在产量上也无法满足先民的日常所需,因此显得十分金贵。

这些早期的“黑科技”产品被打造出来后,基本只用于祭祀祖宗,尊崇神灵,谓之“吉金”。刻在上面的铭文,自然也就成了“金文”

▲西周大克鼎上的铭文。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然而,文明的衰落,历史的变迁,使得曾经担负神圣功能的器物全都尘封黄土之下。经过时间的淘洗,铜和土中的水汽等自然界物质发生反应。从此,那一尊尊闪煞人眼的“神器”,披上了厚厚的绿衣,成了人们追古怀今所见到的“青铜器”。

▲青铜觯。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产于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它是一把以“单范式”工艺铸造的青铜刀。

所谓“单范式”铸造工艺,就是在平坦的泥土和石板上进行掏空,形成理想的器物外形,再将烧熔的铜液灌注其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自动成型。

不过,这种“单范”的铸造工艺,到底只适合原始小家庭的自给自足。当华夏文明进入王朝时代后,这种简单的铸造工艺就被逐渐淘汰了。

大约4000年前,治水的大禹结束了部落群居生活,在中原建立起第一个王朝——

新的统治秩序诞生,当然需要见证历史的信物。

夏朝建立以后,大禹随即邀请部落首领们共赴涂山大会,商讨国家大事。

为令天下臣服,大禹在涂山大会上深刻检讨了自己以往的过失,并请求参会的首领们时刻监督他的行为,责令其改正。如此,方可匡天下正道,安万民之心。

部落首领们返回各自的地盘后,随即将辖区内的铜,悉数奉上,并宣布归附夏朝管制。

大量的铜汇聚于夏都阳城,令大禹一时头疼。后来,他想起了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的“历史”,便下令将各地进献的铜悉数熔毁,分铸九鼎,以纪念夏朝一统江山的辉煌。

▲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广场。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大禹还命人将各地的山川河流、珍禽鸟兽绘制在这些礼器上,使它们更具地方特色。而九鼎中的“中央大鼎”豫州鼎,则是大禹留给自己的王权象征。

鼎铸成后,即被视为宗庙礼器,神圣不可侵犯。

凭借此“信物”,大禹及其后人,坐稳了九州共主的宝座。

2

大禹的创举,为后世君王在“礼治”道路上作出了表率。

在玉玺出现以前,作为“礼治”的神器,九鼎就是王权、神权二元一体的绝对象征。尽管在夏禹时代,各地已持续向中州贡铜,以保障王室的生产生活所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青铜器的锻造始终处于摸索阶段。

为了制造出形制更加复杂的容器,热衷于专研高端奢侈品的贵族们开启了一场“青铜革命”。

在原单范式灌铸的基础上,一种合范技术被发明出来。

工匠们首先用陶土按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然后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之形成一层厚厚的“外范”。之后,将制作外范使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薄层的厚度即为铸造青铜爵所需的空间,再用火烤干,制成“内范”。内范做好后,将其倒置于底座之上,再将外范块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合拢后,上面有封闭的范盖,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浇注孔。

最后,将融化的青铜溶液沿浇注孔注入,等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将所铸的青铜爵取出,打磨修整即可。

利用这种办法,贵族们还相继制造出了角、斝、觚等青铜酒器。

象征九州河山、帝王权力的九鼎,后来失去踪迹,但贵族们使用的青铜器仍有迹可循。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青铜爵,是我国已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距今约3800-3500年,相当于文献中记载的夏代。

青铜爵造型小巧精致,极富美感,底部三足而立,中间细腰收拢,在该容器的最上方,前有“流”,后有“尾”,用爵畅饮时,嘴巴要对着“流”的部分。

▲乳钉纹青铜爵,现藏于洛阳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不过,由于工艺复杂,散发着璀璨光芒的金属酒器,始终不适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待它们面世后,很快被用在各种祭祀先祖的神圣场合中。

正所谓“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礼治之外,必须辅以强有力的武功,方可使内外咸服。

夏朝建立后,战事始终没有停歇。

大禹死后,儿子启即位,禅让制彻底被世袭制所取代。从历史潮流而言,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世袭制的出现,毕竟打破了禅让制的选举传承。随后,在夏地有扈氏首领的号召下,夏王朝境内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发起对启王权继承的挑战。

启不甘示弱,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后,便以“恭行天之罚”为名兴兵,与有扈氏大战于甘。双方打得异常激烈,但史书上却仅有启兴兵前的一封诏书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戮”,最早的意思即带有戈翏声的厮杀。说明在启与有扈氏作战时,青铜兵器已装配到夏军部队中。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武器,与文献中记载的夏年代相近,从中可以窥探这一时期的兵戈之影。在石器时代,石制武器的缺点是磨损太快,到了青铜时代,二里头遗址中青铜戈、青铜钺和青铜箭簇等武器的出现,说明青铜器已被投入到军事领域。无论是近战,还是远射,青铜器比石器有着更强的杀伤力,而且不易损坏。

其中,二里头遗址铜戈,是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青铜戈。戈,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这种长柄格斗兵器由戈头和戈柄共同构成,竹木质地的戈柄年久朽坏,考古发现中大多只能见到历经沧桑却依然坚韧的戈头。戈在先秦历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汉字中的“武”、“战”等都源自于戈,戈与干(盾)并称“干戈”,成为兵器的代名词。

二里头青铜戈,为长条形直内戈,前端的尖峰恰似鹰嘴般冷峻锐利,仿佛随时都能在战场上撕开敌人的防线,从中可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与技艺,遥想古代战场上的寒光闪烁。

▲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的青铜戈。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依靠着先进的武器,启很快平定了叛乱,稳定了王朝。

实际上,夏王室并没有有直属天子的常备军队。多数时候,夏王的警卫主要由忠于他的贵族卫队组成。一旦发生战事,他就下达王命召集各地奴隶主起兵勤王。

这样便造成了夏朝王室的内乱持续不断,而外部势力也在夹缝中不断壮大。

夏朝末年,商族逆境崛起,似有灭亡夏朝、吞并天下之意。

而此时,夏朝的君主桀,却是历史上有名的无道昏君。

古文献说,桀贪好女色。依靠夏朝的综合军力,他不仅消灭了许多不满其统治的小部落,更将其中的美貌女子强抢至王庭,供其淫乐。

有施氏部落的妺(mò)喜就是其中之一。

曾有诗云:“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一见到这样的美女,夏桀很快就着迷了。他回宫后,立即将妺喜册为“元妃”(即夏朝的皇后),万般宠爱。

可妺喜对夏桀只有恨意,所以,无论天子对她有多好,她都毫不在意。不仅如此,自从成了元妃,她就开始筹谋颠覆夏朝的计划。

这时,有莘氏部落的厨子伊尹出现了,他是商族领袖商汤的谋士。

预感到商族对自己的威胁,夏桀在灭有施氏的同时,也着手对付崛起的商族。利用王权,夏桀将商汤软禁钧台。

为了救商汤,伊尹特地觐见了妺喜,恳求她从旁协助自己实施营救计划。

妺喜本身就有亡夏之心,再加上夏桀热爱征伐与美色,继灭有施氏之后又染指岷山氏。岷山氏效仿有施氏,向夏桀进贡美女,以求自保。在新欢面前,夏桀逐渐忘记那个他曾经信誓旦旦想给予一切的“元妃”。

▲夏桀形象拓片。图源:网络

国仇与家恨,使妺喜更加悲愤。

一听闻商汤、伊尹等人久怀“倒夏”之心,她欣然应允,并提出加入他们的秘密计划中。

最终,在伊尹与妺喜的合谋下,夏桀尽失民心,“兵败历山,奔南巢而死”。

3

夏朝灭亡后,“倒夏”的商汤成了商王朝的首任国君。而伊尹,则成了辅弼他的宰相。

▲明人绘的商汤画像。图源:网络

商、夏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的文化和施政方针多有不同。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传统,却丝毫未受影响。

1939年从安阳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礼器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考古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在商周的礼制中,鼎是用来向祖先献上肉食的炊器。后母戊鼎重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鼎身呈长方形,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为商代后期为祭祀商王之母而铸造。铸造这样高大的青铜器,所需的金属应在1000千克以上,而且需要极大的熔炉,可见商人青铜技术的精湛。

▲后母戊鼎。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商代初年,作为史上最著名的“厨子宰相”,伊尹有着丰富的烹调美食经验。就连给商汤分析天下大势及为政之道时,他也不忘给对方煮上一锅汤,以烹调五味为引,劝导商王救民于水火。

因此,商朝开国不久,青铜器就在祭祀功能之外,被王朝大力推广至人们的日常餐桌上。

鉴于以往生产出来的青铜器形制单一、工艺落后,商朝贵族为了安享一顿盛宴,花了不少心思对青铜器进行改造升级。他们认为,神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在使用青铜器时,自己与祖先所用的规格不能等同视之。

商朝人开始在青铜器上雕刻出不同的纹路。如祭祀先祖时,人们准备三牲太牢,就以不同的纹饰形象印刻在对应的青铜器上,寄托威严、荣贵的幻想和希望。

有意思的是,同一时期的三星堆人在祭祀上却不想运用简单的抽象化处理。他们选择了一条与中原风格迥异的青铜祭祀之道。既然是祭拜祖先,那祭品的器皿上怎能缺少祖宗形象呢?于是,参照先人模样,他们制造出了各种又高又大,方脸凸目的青铜人像。

▲三星堆青铜面具,现藏于四川广汉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对于日常吃喝玩乐,商朝人有更细致的美学实践。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到了商朝,粮食第一次出现剩余。粮食的丰富,推动了商代酿酒工艺的发展。祭祀需要用酒,平时宴飨也需要用酒,故商朝对青铜器在餐饮上的应用,首先立足于酒器革新。

他们发现,平常用于祭祀的酒爵,爵身扁平,即便设有三角支撑的杯足,很多时候也容易在祭祀大典上倾倒,引发众神之怒,责怪在位君王。

所以,商朝工匠们干脆将酒爵设计成底部稳实的觥。一来,觥体宽阔可以注入更多的酒。二来觥圆润的身躯,不至于在风中凌乱。

商父乙觥中可以发现这种青铜酒器的实用美学。父乙觥由盖、身、鋬和圈足等几部分组成,觥盖前端有一兽首猛然抬头,双角凌厉上翘,铜铸的双目保持着圆睁的威严;再看觥体的周身,凤纹飘逸,振翅欲飞,勾勒出动静交织的神话画面。

▲商代父乙铜觥,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商人大量饮酒固然与风俗习惯有关,但酒品的大量消耗也从侧面反映出此时的酿酒工艺尚未成熟。为满足商人大量饮酒的需求,工匠们又相继发明了尊、罍等大型容酒器。

尊,作为一种大中型的盛酒器,有圆腹或方腹的器形,口径较大,主要用来存放酒。

诞生于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四羊方尊,为我们还原了尊的精美形制。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宁乡,呈方形器身、方口、长颈、高圈足,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圆雕、浮雕、线雕集于一器,四边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四羊方尊最生动的部分,当属其肩腹部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山羊,羊首花纹精丽、伸出器外,又与器身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大大丰富了尊的造型,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罍,也是一种盛酒的容器,具有小口、广肩、深腹、圈足的特征,带有盖子。

商皿方罍,号称青铜器中的“方罍之王”。皿方罍,通高 84.8 厘米,器身高 63.6 厘米,因其为方形器皿,以及器口铭文“皿而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皿方罍以云雷纹为底,饰有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有一个兽首的鋬(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器型硕大,雄浑庄重。这件青铜器可谓命运多舛,1922年出土后,器身与器盖一度长期分离,分别在海外和国内流传,直到2014年才在各界的努力下完成合体,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四羊方尊。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与早先出现的爵不同,尊、罍等都考虑到了酒体贮藏。为避免过多的酒精挥发,设计者们通通为它们量身定做了盖子,尽可能降低容器中的酒与空气接触。

参照祭祀,商代工匠又在尊、爵的切换中,发明出分酒器“壶”“卣”等。与大型容酒器类似,它们的瓶口也是带盖的。同时,为方便贵族们在酒桌上互相“满上”,设计者还专门以铸焊的方式在瓶身上,加了道“横梁”,便于贵族们拿起。

河南辉县出土的祖辛卣,为商代青铜卣中的典型代表。古朴典雅的造型与华美繁复的纹饰熔于一炉,器口与盖以子母扣严密合缝,鼓腹下垂,圈足稳健。盖顶置菌状钮,盖缘与器身对应伸出四条扉棱,构建出精美绝伦的立体轮廓,腹部高浮雕的鸟眦目凝视,营造出神秘威严的氛围。盖内与器底均铸有“祖辛”二字铭文,这是商代其中一任君主的称号。

▲商代祖辛卣,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防止有人不胜酒力,提前喝趴下,贵族们还特地找人设计了一种用于调和酒味的器皿——“盉”。青铜盉是一种调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主要用来温酒或以水调和酒水的浓淡,其特点是圆口、深腹、三足,一般带有细长的流管。

自此,商人终于可以放开肚皮猛灌酒了。

有了美酒相伴,商代贵族们的餐桌又怎能少得了高级肉食?

在农业耕作水平发展的背景下,商朝的畜牧业也迎来了一次发展高峰。甲骨文中,人们形象地将猪圈写作“圂”,把圈养牛写作“牢”。

▲“牢”的字形演变。

而通过人类驯化的猪、牛、羊、马、犬、鸡等六畜,除了供给奴隶主驱使以及祭祀祖先外,大部分都成了主人家补充营养和体力的主要来源。

这时候,有一口好锅,对商代贵族而言,便显得十分重要。

作为调和五味的“宝器”,鼎在商代除了日常祭祀,就是奴隶主家中最大口径的锅。由于体型巨大,多数时候奴隶主会沿用其祭祀的功能,在鼎中烹饪大型肉食。

不过,大火易将铜合金的锡析出,致使青铜鼎结构不稳,因此,更多情况下,华丽的青铜鼎只能用来盛放肉食,以彰显主人家的高贵。

▲“妇好”鸟足铜鼎,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为了吃上一口热饭,奴隶主斥巨资设计了一套青铜炊具“甗”。它分上下两部分,上半层可用于盛放食物,名叫“甑”。甑的底部有一层满布小孔的箅子。下层是“鬲”,用于盛水。每只甗的底部,还如鼎一般设置多足,可将它们架于火上烤。这便是历史上最早的蒸锅。

▲商代立鹿耳四足青铜甗。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食而能知其味”,为了给贵族更直观的视觉和味觉享受,工匠们还特地在各式青铜器外立面中加入云雷、夔龙等纹饰,除了表明青铜器内的食物原型外,更彰显了主人家的身份和地位。

可惜,在如此品类繁多的饮食形制中,商朝还是亡了。

与夏朝相似,商朝也亡于外患——上古氏族崛起。

周人原本是商朝边陲的一个小部落。因戎狄入侵,领袖古公亶父遂将部落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北)。

抵达西岐后,周人开始“脱戎俗,筑邑定居”,学习商朝的农业文明。为了在当地站稳脚跟,古公亶父及其后人大力与当地羌人联姻,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周原遗址出土的日己觥。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古公亶父去世后,幼子季历即位。季历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他在位期间,师承其父遗嘱,在当地大兴水利,发展农业,推行仁义,富民强军。不多时,周就成为商朝实力最强的外夷部落。

周的强大,引起了商朝的注意。

为了遏制周氏族的发展,商王室不断利用周族去跟外来戎狄硬碰硬,打算通过战争消耗周部族的有生力量。

不料,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季历率周人愈战愈强,商王文丁亦不得不对季历一赏再赏。几轮下来,季历成了商王室钦命的“商朝西部众诸侯之长”。

周室借消灭戎狄,大力扩充自家军力的举动,终于引起了商王文丁的恐慌。借重赏季历之机,文丁将其调入殷墟,伺机命人暗杀。

季历的突然死亡,并没有暂缓周人的扩张进程。季历之子姬昌,也就是《封神演义》中受人尊敬的西伯侯,在即位后秉承父、祖遗志,周氏大力发展军备。到了商纣王时代,他们的势力范围已推进至河洛地区。

这里是商朝的发源地,周室的崛起,自然引起商纣王的高度重视。

效仿祖父文丁,商纣王“杀周太子历,囚文王昌”,周人与商王室的矛盾最终公开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陈... 前言 天下之苦秦,楚人始作俑者 曾几何时,天下大定,秦始皇的铁骑将华夏大地一统。秦王政行事严苛...
逾200件墨西哥玛雅文物在豫展... 郑州5月28日电 (记者 阚力)209件(组)古典时期玛雅文物28日在河南博物院展出,九成系首次在中...
原创 清...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古代,丫鬟的地位可谓卑微至极。她们负责做最脏最累的活计,随时待命,主子一声召唤便得赶...
齐国这么强大,怎么也和晋国一样... 公元前379年对于齐国来说是个天翻地覆的年份。这一年,齐康公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原本由姜子牙后代统治...
原创 上... 1949年5月27日清晨,解放军第23军67师成功攻占了上海国民党军最高指挥部——淞沪警备司令部,俘...
原创 李... 李鸿章的孙子成了美国亿万富翁。曾外孙女是张爱玲。你想象不到,一个清末权臣的家族,竟走成了这样的路数。...
原创 秦... 在古代,尽管各项科技远远不及今天的发达水平,但这并未阻止古人们凭借聪明才智创造出诸多令人瞩目的奇迹性...
原创 清... 在清朝的晚期,尤其是其最后几十年,整个中国的天空仿佛被浓重的阴云所笼罩,阳光变得难以穿透。政治腐败的...
原创 故... 故宫的地板损坏了,专家们在进行修复工作时,意外揭示了一段关于明成祖朱棣的冷酷心肠。这一发现让人对朱棣...
原创 十... 孙中山先生创建了黄埔军校,使得他终于拥有了独立的武装力量来支撑革命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军事才能的...
原创 土... 近日,在土耳其中部的埃斯基谢希尔省(Eskisehir),考古学家们在库鲁奥巴(Kulluoba)遗...
原创 武... 周朝的兴起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王朝更替,更像是一场力量的碰撞,力度或许比文明间的对抗略为柔和,但...
十万大军混战,大明和蒙古加起来... 为避免错过冷热防务的优质文章,请。 公元1517年也就是正德12年,大明王朝自明英宗以来又迎来了一位...
原创 赵...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世情”长篇章回体小说,《金瓶梅》有明代“大百科全书”之美誉。 “...
原创 一... 在整个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桑弘羊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桑弘羊是汉武帝的“财富大管家”,专门...
原创 一... 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富裕家庭的定义标准有着显著的差异。在20世纪80、90年代,如果一个家庭的存款...
原创 汉... 提到秦始皇,我们总会想起他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壮丽画面,而与秦始皇并列的汉武帝刘彻,他治理下的民生富...
原创 卫... 在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是两位卓越的大将军,他们的成就和地位使得人们不禁思考,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第一...
原创 如... 1948年,我军开始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在这一关键时刻,周公指示上海的地下组织成员留下一部分人员...
原创 临...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英雄豪杰的光辉。那些英勇无畏的将领们,或许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