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常常是对土地的无比渴望。自古以来,俄罗斯人便有着“土地为根”的传统,认为不占领更多土地,便会处于劣势。因此,每当民族自信心下降时,他们往往选择通过扩张领土来振奋士气,凝聚民心。
这招无疑是十分有效的,因为不论是谁,对土地都有着天然的喜爱。土地不曾背叛你,它是最真实的财富,随时可以变现,并且持续产生经济价值。
然而,正因为俄国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导致了他们一代又一代人将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寄托在扩张领土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他们的社会经济活力显得不足。沙俄时代便是这一传统的典型体现。1721年之前,俄国从一个不起眼的内陆小国,通过不断兼并周边国家如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逐渐发展成了庞大的帝国。
彼得大帝开辟波罗的海沿岸
彼得大帝是一个具有广阔视野的君主。当西欧国家通过海洋拓展获得巨大利益时,俄国仍旧专注于向周围邻国扩张,这让彼得大帝感到非常焦虑。1689年掌权后,他决心为沙俄打开通往海洋的出海口,获取更多的海上资源。从1700年到1721年,彼得大帝带领沙俄打败了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的领土,并且为沙俄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军。
叶卡捷琳娜二世夺取波兰领土
18世纪中期,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推翻丈夫彼得三世的统治,成功登上沙俄皇位。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能力,她开始积极进行领土扩张。18世纪末,沙俄与普鲁士、奥地利联手三次瓜分波兰,获得了约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充分展示了她作为君主的雄心和能力。
亚历山大二世吞并东方551万平方公里
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沙俄的局势一度堪忧。此时,亚历山大二世成为沙俄的新皇帝。为了恢复国家经济,提升民族自信心,他再度采取了开疆拓土的策略。在进行国内农奴制改革的同时,他大肆吞并了清朝和中亚的广袤领土,包括151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东北和40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地区,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尼古拉二世妄图夺取我国东北
1896年,沙俄的内部分裂加剧,尼古拉二世为了解决国内矛盾,重新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他认为这一地区相对弱小,容易侵略。1900年,17万俄军进入中国东北,仅三个月后,俄国便占领了8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且占领持续了五年。
尼古拉二世指望一战扭转局面
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败北,错失了争夺东北的最佳机会。国内矛盾不断升级,罗曼诺夫王朝岌岌可危。在这种背景下,尼古拉二世才勉为其难任命斯托雷平进行经济改革。但改革并非他的首选,他依然寄希望于通过扩张领土来平息民族矛盾。最终,1914年,沙俄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战争未结束,沙俄政权便已崩溃。
由此可见,沙俄每当遇到内忧外患时,便倾向于通过开疆拓土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逐渐形成了惯性。沙俄或许因此得到了短期的安稳,但周围的邻国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苏联时代,虽然刚开始时提出了民族自决的口号,试图争取更多民族的支持,但斯大林掌权后很快就意识到,失去这些土地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因此,苏联在扩展领土的过程中,延续了沙俄时代的开疆拓土传统,努力恢复昔日帝国的辉煌。
尤其是二战前,苏联通过吞并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罗马尼亚等大片土地,增加了4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极大增强了自身的国力。二战后,苏联几乎恢复了沙俄时代的最大版图。此时,苏联开始意识到,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领土,成为了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然而,苏联逐渐走入了一个经济误区。40年代至70年代,苏联在石油等资源的依赖下经济获得了显著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却导致了工业和经济改革的停滞。石油可以用来换取其他必需品,但长期依赖资源出口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到了80年代,苏联的经济陷入困境,石油价格的波动成为了国家经济的致命弱点。最终,苏联未能及时进行必要的经济改革,这也是导致其解体的关键因素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量苏联的遗产,然而,经济问题依然严重。过度依赖能源,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也造成了轻工业的衰退。尽管俄罗斯曾有机会进行经济改革,但改革的艰难性让这个过程变得拖延,以至于错失了良好的机会。如今,俄罗斯依旧在依赖能源出口,但这一单一经济模式极为脆弱。
经济多样性对于国家的生存至关重要,而依赖资源出口的国家,往往容易被他国制约。特别是在俄罗斯当前的俄乌冲突中,西方国家不再购买俄罗斯的能源资源,如果东亚市场也不再支持,那么俄罗斯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因此,推进经济多样化,建立更为健康的经济结构,才是俄罗斯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
历史上,德国、日美等国也曾用战争掩盖国内的经济问题,但这无疑是一条“饮鸩止渴”的道路。战争带来的问题往往比它所解决的矛盾要大得多,而最终的代价也极为沉重。俄罗斯在依靠开疆拓土的同时,也深陷其中,至今尚未摆脱困境。唯一的出路,便是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勇敢面对现实,才能真正打破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