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个聊聊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这人呐,自比韩信,觉得诸葛亮太过胆小谨慎,还深受刘备的信任,可最后却落得个被灭族的悲惨下场,他就是魏延。
魏延,那在三国历史里,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刘备拿下汉中之后,那可是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让他镇守汉中这个军事要地。当时大家都觉得,这镇守汉中的重任,怎么着也得落到张飞头上吧,就连张飞自己都这么认为。可刘备偏偏选了魏延,这可把众人惊得不行。你瞧瞧,刘备对魏延那是何等的器重啊,这魏延呢,自然也是感激涕零,一门心思地为蜀汉效力。从这一点来看,魏延对蜀汉那是忠心耿耿的,压根儿就没有反叛的心思。
再说这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事儿。魏延每次跟着诸葛亮出兵北伐的时候,都特别希望能自己率领一万人马,从子午道偷袭关中,就像当年韩信那样,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他觉得这样准能出奇制胜,可每次都被诸葛亮给拒绝了。诸葛亮这人,向来谨慎,他考虑的是整个蜀汉的大局,不想冒险。魏延呢,就觉得诸葛亮太胆小,自己这么好的计策都不用,常常感叹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过呢,这也只是魏延私下里发发牢骚,他对诸葛亮,其实心里还是敬重的。你看,诸葛亮病重的时候,在安排撤军事宜的时候,虽然担心魏延不听指挥,但也只是让他断后,如果魏延不愿意撤军,还可以留下继续北伐,并没有说要斩杀魏延。这说明啥,说明诸葛亮心里,对魏延还是有考量的,并没有要置他于死地的想法。
那魏延最后咋就落得个被灭族的下场呢?这里面啊,杨仪起到了关键作用。魏延这人,打仗确实厉害,勇猛过人,还善于养兵,可他性格上有个大毛病,就是矜持高傲,一般人他都不放在眼里,所以很多人对他是敬而远之。偏偏这杨仪,也不是个好惹的主儿,对魏延那是一点儿都不宽容,两人就跟水火一样,谁也容不下谁。诸葛亮一去世,杨仪等人按照原定计划,让魏延断后。魏延一听就火了,他觉得丞相虽然死了,可自己还在啊,怎么能因为丞相去世就撤军呢,自己应该率领大军继续进击敌人,怎么能听杨仪的指挥去断后呢?于是,他一怒之下,率兵超前拦截。杨仪呢,本来就和魏延不对付,现在丞相没了,他怕魏延以后会对自己不利,就想着趁这个机会除掉魏延。于是,他就以魏延 “反叛” 为罪名,派马岱率军围剿,最后把魏延给斩杀了,还灭了魏延三族。
我觉得吧,这事儿其实挺让人唏嘘的。魏延有才能,有抱负,自比韩信,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这本身没错。他和诸葛亮在战略上有分歧,也很正常,毕竟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他不该在诸葛亮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做出这种冲动的事儿。要是他能冷静点,听从安排,或者等丞相入土为安后,再和后主刘禅好好商量商量,说不定结局就不一样了。再说说这杨仪,因为私人恩怨,就公报私仇,把魏延给杀了,还灭了人家三族,这手段也太狠了点。最后呢,他自己也没落得好下场,因为没当上丞相,心里不平衡,老是说些埋怨的话,最后被削职流放,还自杀了。
三国这段历史啊,真是充满了故事和无奈。像魏延这样有能力的人,却因为性格和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感慨。咱们看这些历史故事,也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在生活中,咱们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太冲动,遇到事儿多想想后果。还有啊,人际交往中,可别像魏延那样太过高傲,也别像杨仪那样心胸狭隘。好啦,今天关于魏延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大家要是觉得有意思,就请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祝大家都能发财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