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沙俄的国际形象总是让人不太看好。甚至有些人开玩笑说,如果你和一个俄国人握手,可得小心,搞不好会少一根指头。
这种说法虽然带有戏谑,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沙俄在世界历史中的口碑的确不太好。并不是因为他们像西方列强那样四处掠夺,西方列强的这种行为几乎是普遍现象,不会被过多指责。但沙俄让人反感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盟友的忠诚度极低。只要对自己有利,沙俄随时可以抛弃曾经的盟友,背弃曾经签订的条约,甚至在第二天就能翻脸不认人。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不守信用、背叛盟友的人都会被排斥,不论是朋友之间、公司之间还是国家之间,谁愿意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呢?
19世纪初,法国在拿破仑的领导下曾经达到巅峰,差点完成了欧洲的统一。可大家都知道,拿破仑在攻打沙俄之后,陷入了困境,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强势地位,也就从此失去了法兰西帝国的荣耀。
而沙俄则在这时扮演了“欧洲救世主”和“欧洲宪兵”的角色,成为了当时的欧洲列强之一。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更是被誉为“神圣王”,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声名显赫。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回顾这段历史,沙俄并不是一直都在坚定地反抗拿破仑,期间它甚至曾与拿破仑结成过同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沙俄如何加入反法同盟的吧。
1802年,英国与法国签订了《亚眠条约》,实现了暂时的和平。但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国立刻开始准备再次与法国决一胜负。这次的反法同盟有些特殊,因为它是为了对抗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而不是早期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反法同盟的主要成员包括英国、沙俄、奥地利帝国、那不勒斯王国和瑞典王国等。作为远离法国的沙俄,为什么会积极参与这一反法同盟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沙俄希望借此机会在欧洲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沙俄虽然在过去几百年里不断扩展疆土,但始终处于欧洲的边缘地带,难以融入欧洲的中心圈子。通过参与反法同盟,沙俄可以在欧洲事务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拿破仑不仅加冕为法兰西皇帝,还兼任了意大利国王,这让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感到非常不满。毕竟,沙俄也自认为是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因此与拿破仑的矛盾自然而然地爆发了。而奥地利帝国也有同样的感受,因为他们当时依然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号。
由于沙俄曾经参与过第二次反法同盟,因此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然而,1805年12月,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反法同盟惨败在拿破仑的手下。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屡次求饶,最终不得不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而那不勒斯王国也在拿破仑的强大压力下被彻底征服,俄军则在普鲁士惨遭重创,亚历山大一世只能狼狈逃离。
接下来,在1806年,英国、沙俄、普鲁士、瑞典再次组建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依然未能敌过拿破仑的强大军力。普鲁士在1806年10月被打败,接着沙俄也在1807年惨败,丧失了继续对抗拿破仑的能力。经过了两次惨败后,亚历山大一世终于意识到,继续与拿破仑硬拼没有意义,倒不如趁机与拿破仑达成某种协议,以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于是,沙俄在1807年与法国签订了《提尔西特条约》,宣布法国、沙俄和普鲁士三国结成同盟,昔日的死敌竟然坐到了一起。与此同时,沙俄对瑞典发起了进攻,要求瑞典退出反法同盟,结果遭到了瑞典的坚决拒绝。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随即采取军事行动,攻占了大量瑞典领土。到了1809年,瑞典被迫与沙俄签订和约,将芬兰和奥兰群岛割让给沙俄,芬兰成为了沙皇的“私人领土”。
然而,在1812年,沙俄与法国的关系再次发生变化。沙俄拒绝执行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公然表达对法俄边境的强烈不满。拿破仑为此勃然大怒,决定派遣57万大军进攻沙俄。结果,沙俄采取了焦土政策,加上严寒的天气,拿破仑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回到法国时只剩下不到3万人。
在这一过程中,沙俄逐渐成为反法同盟的核心力量,最终帮助盟军推翻了拿破仑的统治。此后,沙俄成为了欧洲的主心骨,成为主宰欧洲命运的重要力量。
从1805年到1815年,这10年间,沙俄屡次变换阵营,一会儿加入反法同盟,一会儿与法国结盟,再一次次地转换立场。这一系列的反复让欧洲其他国家对沙俄产生了不信任感,毕竟谁会愿意与一个如此反复无常的国家结盟呢?这些年来,沙俄巧妙地利用了局势的变化,不断为自己争取利益,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和领土收益。
沙俄的这种行为模式,正如孙刘联盟时期,孙刘之间曾为了共同对抗曹操建立联盟,但当吕蒙背叛,夺取荆州后,孙刘联盟彻底解体。同样的背叛行为也发生在沙俄身上——无论是18世纪的七年战争,还是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沙俄总是能从中获益,虽然最终却因背叛盟友而自食其果。
可以说,沙俄通过这种横跳的策略,成就了它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而这一策略,也让它的国际形象一直充满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