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中,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指挥官,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勇气,带领抗联队伍在敌人重重围困下屡屡反击,为东北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将领,为什么在1955年却没有获得军衔呢?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英雄人物。
周保中出生于1902年。少年时期,他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母亲曾是李家的童养媳,后来嫁给了父亲奚发霖。周保中的原名也叫奚李元,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给了他重重考验。
他年仅六岁时便患上天花,曾一度被认为无法活过来,徘徊在生死之间,然而,他奇迹般地挺过了这场劫难。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的人生发生了剧变,还深刻地改变了他对生命的看法,尤其是在学业方面,周保中展现出了超凡的才智。
1915年,年仅13岁的周保中因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大理第二中学。但家庭遭遇抢劫,积蓄被盗,导致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务农。尽管生活困苦,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依旧利用一切空闲时间阅读书籍,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心底,他也悄悄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5岁时,周保中决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参军。他随堂叔来到昆明,考入云南陆军学校,开启了全新的军事生涯。凭借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很快便在军校中脱颖而出。
1923年,周保中再次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这所当时堪称黄埔军校的军事学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讲武堂,他依旧表现优异,毕业后被保送至工兵科继续深造。
1928年,周保中在上海与妻子短暂重逢,随后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被迫再次分离。之后,他被派往苏联,并在报纸上得知了家人因海难丧生的噩耗,悲痛欲绝,但他没有被击垮。
“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毅然回国,投身东北抗日第一线,那里成为了他新的战场。即便在苏联的日子里,他曾邂逅一位姑娘,两人心生情愫,但很快又匆匆别离。周保中立誓,在驱逐日寇之前,他绝不谈婚嫁。
然而,命运却让他遇到了王一知。她是一位来自吉林农家的女子,17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抗联,并屡建奇功。王一知美丽坚韧,在抗联中与周保中并肩作战,历经风雨。她曾是秘书处胥杰的妻子,胥杰牺牲后,周保中出于责任与敬意决定照顾她。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二人由相互尊重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39年秋夜,黑龙江宝清县的兰棒山上,一场简单却庄重的婚礼在战火中举行。周保中在战友们的歌声中,深情地表白:“虽然我已年近不惑,但我依然渴望爱情。日寇的侵略让我无法顾及个人幸福,而王一知同志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决定,即使战火纷飞,也要和她携手一生。”
婚礼简朴而庄严,周保中告诉王一知:“明天我要出征,生死未卜。”王一知则坚定地回应:“你若先行,我必为你报仇;若我先去,我们九泉下再相见。”第二天早晨,突如其来的风雪仿佛天意留人,周保中利用这一天安排后续工作,并亲自写下向党组织申请结婚的报告。
婚礼后第三天,周保中踏上了新的征程。王一知则留在后方,继续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尽管生死未卜,两人心中始终有对彼此的爱和信念,无论身处何地,心与心始终相连。
1932年10月,东北国民救国军对日军展开进攻,目标是打击日军并震慑日伪,特别是黑龙江的宁安县。作为第二别动队的指挥官,周保中不走传统指挥官的路线,他亲自带领敢死队冲向敌人的阵地。
那时,战局异常紧张,敌人的火力猛烈,周保中带领队伍顽强向前,正当局势有所突破时,一颗敌方流弹击中了他的左腿。虽然伤势严重,但他没有退缩,坚持继续指挥,担心离开会影响部队的士气和战局。直到战斗胜利,他才终于倒下,脸色苍白。
随后的情况更加复杂——体内有一颗子弹没有取出,若不及时处理,极可能会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战地的医疗条件简陋,伤员身边连麻药都没有,医生手中也只有简陋的工具,眼前的形势给医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看着焦急的医生,周保中冷静地劝导道:“别怕,刀子就在眼前,赶紧从老乡家借把钳子来。”医生去借来的钳子却过大,根本无法使用。周保中耐心地指示:“再开大一点刀,钳子就能进去了。你看好了,快动手!”
医生心中忐忑,但周保中的坚定目光让他不敢再迟疑,颤抖着手按着指示进行手术。最终,子弹被取出,伤口仍在流血。周保中看了一眼,冷静说道:“这块烂肉得去掉,否则会感染。”手术完成后,尽管汗水湿透了全身,周保中依然没有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他坚强的意志和冷静的态度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这次战斗后,周保中在抗日战线的声誉大幅提升。“刮骨取弹”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东北流传的英雄传奇。百姓称他为“刮骨真英雄”,甚至流传着“刮骨取弹真英雄,胜过当年关云长”的民谚。
1940年10月,周保中与李兆麟等抗联高级将领赴苏联伯力市举行重要会议,会上他被推举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李兆麟为副总司令,魏拯民为政治委员。尽管这一任命还需中央批准,但由于抗联与中央的联系中断,审批一直未完成,周保中因此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自1940年底起,部分残余的东北抗联部队陆续撤入苏联。由于1941年3月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撤往苏联的抗联部队无法继续返回东北展开游击战,导致战略部署受到严重影响。到1944年,只有少数战士仍然在恶劣环境下与敌人死战。
1942年夏,周保中提议将所有撤入苏联的抗联部队整编成一个统一的教导团,进行长期训练和准备。苏联当局同意按照苏军标准对抗联部队进行训练,并在周保中和苏方协商后,将其升格为教导旅,命名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这一举措获得了斯大林的批准,并为抗联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补给,极大改善了部队的物资和待遇。
1942年7月,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帕纳先科正式授予“苏联远东红旗第88独立步兵旅”的番号,部队代号为“8461部队”。从那时起,周保中便专心训练这支部队,致力于为重夺东北而准备。
1945年8月11日,周保中带领幸存的400余名抗联战士随苏军重返东北,踏上了自己久违的故土。通过他在抗联中的影响力,很快组建了一支东北人民自卫军,并亲自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自卫军最终并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继续担任副司令员。
随着东北人民自治军不断壮大,最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周保中一直担任副司令员,并在多个关键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国家颁布军衔制度,规定非军队人员不得授衔,因此周保中错失了这一荣誉。然而,虽然没有军衔,但周保中的贡献与地位依然无法忽视。
1955年,他获得了三大勋章——“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每一枚都代表着他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即便是许多将军军衔的高官,也未必能拥有如此殊荣。
在接受勋章时,周保中平静地说道:“这些勋章,是代表东北人民以及那些在抗联中牺牲的烈士们获得的。”这句话展示了他对荣誉的豁达与心底坚定的信念。对周保中来说,军衔的象征意义并不重要,真正的荣耀在于他为民族解放和家园重建所作出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