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叔父卖破烂”这句话,或许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置信,但它却真实无比。
在大陆解放前的几年,北平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飙升,生活艰难。为了勉强度日,载涛不得不将家中不常用的物品出售给那些收破烂的人。
作为溥仪的皇叔,载涛原本有过两次“发家致富”的机会,却都拒绝了。第一次发生在1932年,当溥仪重新登上皇帝宝座后,他邀请载涛到东北担任职务。第二次是在日本投降前,载涛的老朋友希望他加入为日本人效力的阵营。无论是溥仪的邀请,还是朋友的劝说,载涛都坚定地拒绝了。面对两次抛来的橄榄枝,载涛只简简单单地回答:“我宁愿卖破烂,也不愿意当亡国奴!”
建国后,毛主席对载涛非常器重,给了他重要的职务。作为晚清最具气节的王爷,载涛宁愿过着清贫的日子,也不愿为国家的背叛者效力。晚年的他屡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用,究竟是为什么呢?
载涛1886年出生于醇亲王府,年仅五岁便被晋封为二等镇国将军。他从小便聪颖异常,父亲醇亲王对他寄予厚望。然而,命运弄人,载涛三岁时父亲病重去世,临终前,醇亲王最为挂心的,便是这个儿子。为了确保载涛的成长,他将其托付给了忠心耿耿的家臣祥恒照料。祥恒视载涛如己出,悉心教导他武艺和学问,让他从小便成为文武双全的人。
原本他们两人相依为命,过得也算安稳。可是,1897年,慈禧太后的一个命令将载涛过继给了奕谟,使得载涛不得不离开了祥恒的怀抱。奕谟夫妇虽然是继父母,却对载涛宠爱有加,他们得知他热衷武术后,专门为他购置了十八般兵器,让他在武艺上大有所长。看到载涛喜欢骑射,他们也为他提供了各种名马,使他在这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溥仪继位后,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负责辅佐溥仪管理国家大事。在清朝的末期,局势动荡不安,载沣虽然掌握着大权,却面临着外敌侵略、内部腐败等多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载沣效仿德国皇室子弟参军掌握军权的做法,将载洵任命为海军大臣,载涛则担任了训练禁卫军大臣,并且被派往德国留学。
禁卫军作为保卫皇宫的核心力量,精锐的战士身经百战,皇帝的生命全寄托在他们身上。由此可以看出,载沣对载涛的信任与期望。载涛在德国的索米骑兵学校学习了驯养军马和改良马种的知识,由于从小与名马为伴,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回国后的载涛,度过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留学生,载涛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朝代更替是常事。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更不能做背叛国家的事,尤其不能当汉奸!”因此,清朝灭亡后,他依然心怀大义,担任北洋政府的将军,接受了每月600元的津贴,保持着自己的一份尊严。
辛亥革命后,载涛的政治生涯也宣告结束。他退居家中,每日过着悠闲的生活,要么养花修身,要么养鱼玩鸟,偶尔和朋友赛马,欣赏街头景色。然而,随着清朝的垮台,载涛的日子逐渐艰难起来。1924年,冯玉祥废除了皇帝,清王朝的皇亲国戚被完全剥夺了优待待遇,生活急转直下。
没有经济来源的载涛,终于不得不将昔日辉煌的府邸出售,搬入一个偏僻的胡同小屋,过上了隐居的日子。解放战争爆发后,北平物价飞涨,生活更加困窘。为了节约开支,载涛甚至将家中的奴仆解散,但即便如此,生活依然拮据,日常食物也成了问题。
为了维持生计,载涛只好把一些不常用的衣物卖给收破烂的商贩。这样的收入虽然偶有进账,却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开销。于是,载涛想到了一个主意:到德胜门外摆摊!他和妻子每天早晨带着打包好的旧衣物到市场,等待顾客前来购买。刚开始,载涛的妻子因为身份原因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在载涛的坚持下,她最终也克服了心理障碍,陪着他一起走街串巷。
在这种艰难的日子里,载涛坚守自己的原则,绝不屈服于外界的诱惑。1932年,溥仪在日本的支持下重新成为皇帝,开始招揽亲王参与“伪满洲国”的政治体系。溥仪曾派人邀请载涛赴东北任职,但载涛坚决回绝:“我宁愿饿死,也不会做背叛国家的事!”另外一次是在日本投降前,载涛的老朋友王揖唐曾亲自前来求他为日本效力,但载涛依旧坚定地拒绝了。
载涛不仅保持了自己的高尚品德,而且得到了毛主席的青睐。毛主席了解载涛拒绝了伪满洲国的邀请后,觉得他值得重用。于是,载涛被任命为新中国的马政局顾问,他的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载涛的马术技能和对马匹的深刻了解,让他在改良马种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载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位皇族的晚年生活,它更是一段跨越时代的坚守与信仰。他的忠诚与坚持,至今依然感动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