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白衣渡江”这一传奇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襄樊之战。吕蒙凭借巧妙的战术,成功偷袭了关羽,最终为东吴拿下了荆州,扩展了领土。然而,这一举措并非没有争议,许多人对吕蒙采取如此“狡猾”的手段表示批评,认为他这番做法如同小人之行。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周瑜没有死,他是否会赞同吕蒙的这一“白衣渡江”计策呢?他会选择采取更为正直、光明的战略吗?
白衣渡江
吕蒙的“白衣渡江”之计发生在襄樊之战的关键时刻。那时,关羽带领大军进攻樊城,打得曹军节节败退。即便曹操派遣了于禁统帅七军前来支援,也未能阻挡关羽的势头。关羽的大军如洪流一般,所到之处无不获胜,甚至有大量的曹魏将士投降,纷纷归顺关羽。关羽的威名遍布华夏,甚至有数百名士兵响应他,投身到他的队伍中,影响力逐渐逼近了许都。正当曹魏的局势似乎无可挽回之时,孙权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与曹操联合,共同争夺荆州。而吕蒙的“白衣渡江”之计,也由此展开。
事实上,孙权并非一开始就不想北伐曹魏,然而由于吴军的实力相较曹魏和蜀汉逊色,始终未能打败合肥,因此只能转向更为现实的目标——攻占荆州。而此时的关羽对东吴早已有所提防,专门在江边设置了诸多烽火台,用以监视任何敌军的动向。他将自己的大本营江陵城修建得如铜墙铁壁一般,防守严密,似乎难以攻克。
关羽笃信自己的防御布局,并认为在如此防范之下,吴军是不可能轻易拿下荆州的。同时,他也指望自己在敌军来袭之时,能够迅速回援,确保荆州的安危。然而,谁也没想到,吕蒙居然打破常规,巧妙地将军队伪装成商人,以“白衣”之姿掩人耳目,成功地骗过了关羽布设的烽火台。就在关羽未曾察觉之际,吴军突然发动了攻势,迅速攻占了荆州。公安城的傅士仁被迫投降,而江陵城的糜芳也被吓得束手就擒,荆州在极短的时间内便陷入了吴军的掌控之中。
从军事角度来看,吕蒙的“白衣渡江”策略可谓极为高明,出其不意,一举成功。但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分析,这一举动却显得相当冒险,因为它虽然为吴国带来了荆州的地理优势,却并未增强东吴与蜀汉联盟的力量,反而激起了双方的不信任。可以说,曹魏由于吴蜀两国间的矛盾而得利,吴国的这一胜利,在最终的战略格局中反而可能成为一个隐患。如果不是曹操的早逝,或许曹魏在接下来会利用这一空隙一举击败东吴。而吕蒙的“白衣渡江”之策,从大战略上来看,无疑是失败的。
若周瑜不死
提到周瑜,许多人都会认为他是东吴的战略天才。如果他依然在世,绝不会支持吕蒙采取如此隐蔽和小心的战术,肯定会更倾向于以正面、光明的方式应对关羽。然而,仔细研究史书中周瑜的行为与言辞,便会发现,周瑜的思想与吕蒙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
在一次向孙权的劝谏中,周瑜曾提出将刘备软禁,并通过分化刘备集团内的骨干力量,最终夺取刘备的控制权。显然,周瑜对刘备集团的敌意极其浓厚。他早就认定刘备是个不安分的枭雄,时刻准备取而代之。实际上,要不是孙权的阻止,周瑜很可能早就启动了对刘备集团的打击计划。
假设历史的发展进程发生变化,进入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战,周瑜无疑会采取与吕蒙相似的策略,甚至在吕蒙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行动。他不仅会同意吕蒙的“白衣渡江”,成功占领荆州,而且在此之后,周瑜还可能立即挥兵西进,发动对益州的进攻,直接灭掉刘备。周瑜的这些建议,显然已经影响了孙权和吕蒙的决策。事实上,孙权和吕蒙的行动,比起周瑜的计划,还显得略显保守。
结语
如果周瑜不死,是否会同意吕蒙的“白衣渡江”策略呢?事实上,刘备早就心知肚明周瑜对自己集团的敌意。周瑜不仅曾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并采取一切手段削弱刘备的势力,而且在与孙权的关系中,也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算计。刘备对此十分警觉,因此他也曾试图在孙权面前挑拨周瑜与他的关系。可以推测,若周瑜未死,他不仅会同意吕蒙的“白衣渡江”计划,甚至可能采取更为激烈的策略,做得比吕蒙更加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