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清末的历史人物中,曾国藩和洪秀全无疑是两位非常重要、紧密相连的角色。太平天国起义中,洪秀全一度割据了大半个中国,而曾国藩则因平定太平天国而声名显赫,最终成为晚清的中兴名臣。可以说,曾国藩和洪秀全几乎是天敌般的存在。
然而,如果我们回顾他们的早年经历,便会发现他们在许多方面极为相似。例如:两人都来自普通农民家庭;他们都承载着家族的期望,反复参加科举考试,但最终都屡次落榜。尽管早期经历相似,然而他们的后续命运却截然不同。在本期《以史为鉴》中,我们将带您一起探讨曾国藩与洪秀全的精彩故事。
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他来自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天的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洪秀全比曾国藩年小三岁,他出生于嘉庆十九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家乡在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同样是一个农民家庭。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年轻时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经常与一帮狐朋狗友沉迷于吃喝玩乐。一天,他在饮酒时,听到路旁一位老人对着他孙子说:“你长大后千万别学这个人。我们曾家本是农家人,他却骑马进城吃喝玩乐,这样下去,曾家迟早会败落。”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曾玉屏,他突然警觉,便将马卖掉,背起行囊步行数十里回家,从此勤勉务农。经过多年努力,曾家终于拥有了百亩土地,成为当地的知名小地主。
然而,曾玉屏心有不甘,认为自己的祖上几百年都没有出过一个秀才,自己要改变这个局面。于是,他倾尽家财请来老师教儿孙读书。可惜,儿子曾麟书天资迟钝,经过多年的努力,十七次参加科举考试,依然没有中选,始终只是个童生,这让曾玉屏大失所望。
曾国藩的父亲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曾国藩五岁时便开始读书,八岁便熟读五经,十四岁时,曾麟书带着曾国藩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洪秀全的经历与曾国藩惊人相似。洪家祖籍是客家人,因战乱而迁至广东。洪秀全的父亲洪镜扬和母亲王氏,洪家祖上虽然曾做过官,但到了洪镜扬一代,已转为务农为生。洪镜扬为人公正,虽家境贫寒,却也能算是当地的小乡绅。洪家有三子二女,而洪秀全是最小的一个。
洪镜扬与曾玉屏的想法一致,认为家族的兴旺必须依靠科举,于是将所有家产几乎都投入到供洪秀全读书的事业中。洪秀全从七岁起便开始在私塾读书,并且非常努力,村里的人普遍看好他,认为他有可能光宗耀祖,取得功名。
道光十二年,湖南省举行科举考试,考生必须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关口,才能最终考中秀才。那一年,曾麟书与曾国藩父子再次携手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他们早已成了乡里笑谈。曾国藩已经五次落榜,众人对他们的科举之路并不看好。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道光十二年的考试中,曾麟书终于成功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考中了秀才。这一成绩令乡里人大为震惊,纷纷为曾家庆贺。
然而,好事总伴随着坏消息,曾国藩尽管成功通过了县试和府试,却未能在院试中脱颖而出。更令人失望的是,他的试卷竟被考官作为“反面教材”贴在告示板上,示范给其他考生看,以警戒大家。这个“悬牌批责”的处罚对22岁的曾国藩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洪秀全的科举路也同样充满坎坷。洪秀全16岁成为童生,并先后参加了县试、府试和院试。20岁时,他第一次到广州参加科考,但落榜。第二年,他再次去广州考试,结果仍然没有成功。第三年,他再度赴考,依然落榜。这一年,广州发生了旱灾,家中的日子更加艰难。洪秀全不忍看到家人辛苦,他决定暂时放弃考学,转为私塾教师,赚取生活费,并结婚。
尽管如此,洪秀全依然不放弃读书。几年后,他再次尝试参加考试,结果还是未能考中。此时,洪秀全几乎陷入了绝望,病倒在旅馆中,幸亏朋友冯云山的照顾,才没有命丧此地。
面对连续的打击,曾国藩没有放弃,他像爷爷曾玉屏一样展现出倔强的个性。曾国藩给自己取名“涤生”,意味着要洗刷耻辱,重新开始。他通过不断对比自己与其他优秀文章,找出不足,最终总结出写作的窍门。
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第七次参加科举,这一次,他拿到题目后,耐心思考了半小时,最终写出了令人满意的文章。这次,他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考中了秀才。
而后,曾国藩参与湖南的乡试,这一考试极为艰难,整个湖南省仅有四五十人能中举,而曾国藩初试即考中,成为湖南省第36名,迅速崭露头角。接着,他上京参加进士考试,虽然两次失败,但第三次的会试中,他考中三甲,成为进士。
而洪秀全则在继续遭遇科举失败的同时,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转变。洪秀全在一次病中梦见一位老人对他说,命他斩妖除魔。从此,洪秀全开始了自学基督教,并创立了“拜上帝会”。这场宗教狂潮最终演变成了太平天国的爆发,而曾国藩则成为平定太平天国的关键人物。
可以说,曾国藩和洪秀全的前半生几乎相同,而后半生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洪秀全抛弃孔孟之道,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而曾国藩则保持对帝制的支持,并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推动洋务运动和新式学堂的创建,培养出大批留学美国的年轻人,为中国未来的变革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