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与张飞的单挑战,实际上结果并不如外界所想那般精彩。第一天的对决中,马超深知无法取胜,于是先发制人,偷袭张飞。然而,这一策略并未成功,马超很快便撤兵,不再继续对抗。第二天,张飞士气高涨,主动要求再战,但刘备和诸葛亮却及时制止了他。至于马超,尽管没人约束他,但他却自觉地停止了战斗,显得有些反常。
关羽对此也有所反应,虽然他明白张飞在葭萌关战中占了上风,依然决定前往四川与马超一较高下。然而,这一行为却并不符合关羽的个性。关羽自信地表示:“马超连我三弟都没能打败,何须我出手?”如果是因为张飞的败北而关羽急于为他出头,这也显得有些不合常理。毕竟,关羽心知肚明,张飞的勇武远胜自己,而张飞在斩颜良之后曾亲口向曹操表示,自己更不及张飞,既然如此,关羽为何要主动与马超一较高下呢?
深入研究三国史料和小说,并结合明代李卓吾的分析,可以发现,诸葛亮的一封信,实际上救了马超一命。当时关羽的喜悦并非因为诸葛亮对他的评价,而是因为他理解了自己的意图。关羽本不以自己在比试中战胜马超为荣,而是对诸葛亮的深刻理解和支持感到欣慰。
关羽是个深思熟虑的人。他并不会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去主动挑战马超。李卓吾曾在讨论中指出,关羽真正的意图并非为胜而胜,而是通过挑战,清楚地让马超意识到自己与他之间的差距,并警告他要小心行事。李卓吾对关羽的评价表明,关羽的行为充满了战略意味,绝非简单的个人恩怨。
诸葛亮的信中提到,马超固然勇武过人,但距离关羽尚有不小的差距,这让关羽得到了些许满足感。在史料中,诸葛亮的信也明确提到,马超能够与张飞一较高下,但面对关羽,差距显然更大。这封信的意义在于,诸葛亮深刻理解了关羽的性格与意图,并巧妙地配合了他的行动。
关羽在吕布去世后,面对每一个挑战者都显得非常冷静。从关羽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因为想在马超面前炫耀自己的勇气,而是为了通过挑战,进一步让马超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关羽无意去逞一时之勇,而是以更高的战略眼光来看待这场比试。
马超虽然勇猛,但在某些时刻也表现出了不小的胆怯。在潼关的战斗中,他便因许褚的一声怒喝而退缩,显示出他并非无所畏惧。如果马超当时毫不犹豫地向曹操发起攻击,许褚恐怕根本来不及救援。
对于马超而言,心中对曹操的刺杀计划既有冲动也有顾虑。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记载,马超曾几次尝试偷袭曹操,但每次都因许褚的出现而感到犹豫,这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安与胆怯。
马超在刘备身边的日子并不轻松。在他初次投降后,仍显得傲气十足,并时常以自己的身份与刘备相提并论。然而,关羽和张飞并没有对他手下留情,在一次会议上,他们站在刘备身后,手持兵器,严肃地震慑了他。这一场景令马超深感威胁,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并非如自己所想的那般稳固。
李卓吾深刻分析了关羽行为背后的深意,指出关羽并非单纯为挑战马超而高兴,而是为了敲山震虎,让马超明白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异心,必须安分守己。诸葛亮的配合,让这场暗中的较量得以顺利进行。
通过这一系列事件,马超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刘备阵营中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抱有异心,结果必然是无法预测的。事实上,马超最终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死因部分源于他内心的不安和郁结。
关羽的真正用意已经显现——他并不单纯为了与马超一决高下,而是为了确保马超在刘备阵营中没有二心。而这一策略也得到了成功的实施,令关羽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