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拜祭关二爷的习俗由来已久。关二爷,指的便是三国时期的关羽,民间流传着将他视为财神的信仰,江湖人士则认为他是忠义和神勇的象征。清朝皇帝更是尊崇他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地位极其崇高。
在现代人眼中,关羽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无论是古代小说中的描绘,还是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形象,甚至是民间各种传说里,关羽总是一个充满神圣光辉的伟大人物。然而,回顾真实的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关羽虽然威名赫赫,但他仍然只是一位突出的武将。在当时的评价中,最多称他为“英雄”,而不会赋予他神明般的地位,更不会认为他拥有圣人的伟大功绩。
我们可以从关羽的爵位和谥号上窥见一二。关羽生前被封为汉寿亭侯,死后,刘禅追谥他为“壮缪侯”。这些评价和待遇并未高于五虎上将中的其他人。黄忠的爵位是关内侯,谥号为“刚侯”;马超封为斄乡侯,谥号“威侯”;赵云则是永昌亭侯,谥号“顺平侯”;张飞被封西乡侯,谥号“桓侯”。与这些相比,关羽的爵位和谥号似乎最为逊色。
为什么这样?关键在于他的谥号“壮缪”,其中的“缪”字含有“错误”或“贬义”的意味,暗示关羽虽然勇猛却未必名副其实。这一谥号正是刘禅在关羽去世后所给予的。谥号本身就带有对一个人物的评价,因此可以看出,至少在当时,关羽的声誉并不比其他将领更为卓越。当然,关羽的忠诚与勇气仍广受认可,但他的个性中也有孤傲与狂妄的一面,这或许也影响了他最终的评价。特别是他在败走麦城后,给蜀汉政权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或许正是刘禅给予他“壮缪侯”谥号的原因。
古代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文能治国,武可安邦”的理想,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也顺应这一思想,设立了“文圣”和“武圣”的职掌典范,旨在塑造民众的精神信仰,并为他们建立庙宇供奉。文圣指的当然是孔子,而武圣,传统上我们习惯将其归于关羽。然而,最初的武庙并非供奉关羽,而是姜子牙。唐代的唐肃宗时期,正式设立了武庙,这个庙里供奉的首位神明是姜子牙。公元760年,唐肃宗下令依照文庙的模样建立武庙,专门祭祀姜子牙及历代忠勇的名将,并尊姜子牙为“武成王”。当时的武庙还包括了诸如白起、韩信、张良、诸葛亮等人,而关羽并未在其列。
为什么会设立武庙?这与安史之乱后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皇帝认为,只有那些忠诚于朝廷、武艺出众的武将,才能够作为楷模被供奉在武庙中,以此激励其他武将效忠皇室。到了唐德宗时期,关羽、张飞、周瑜等三国时期的名将开始进入武庙,并被列为“配祀”,即作为辅助神明祭祀。
到了宋代,道教天师张继先曾向徽宗上奏,建议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这一举措让关羽的形象初步神格化。然而,元代时期,由于外来民族对汉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武庙中的祭祀名单大大缩减,关羽等人物再次被剔除出庙。
那么,既然关羽曾被从武庙中移除,为什么如今他又被尊奉为“武圣”呢?这要追溯到明朝的建立。朱元璋认为将武将推崇到圣人地位有些过于夸张,因为他认为即便是功绩显赫的武将,终究仍是皇帝的臣子,因此不再设立专门的武庙。然而,为了鼓励武将的忠诚,朱元璋特别将关羽从众多武将中挑选出来,赋予他更高的神格化地位,并专门为他建立了“关帝庙”。自此,关羽便取代了姜子牙,成为历代武将的象征。
到了清代,武庙重新开设,并将明代的关帝庙与文庙合并,合称为文武庙。关羽的地位一举跃升,与孔子平起平坐,成为了“武圣”。与此同时,山西的晋商将关羽奉为守护神,崇尚他的“义”字精神,认为关羽代表着诚信与忠诚,这也赋予了他“财神”的称号,象征着诚信与财富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