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所发明的酷刑究竟有多可怕?其中的刑具仅仅是“几张纸”,为何却无人能承受得住?你能相信吗?几张宣纸竟足以让人承受生不如死的痛苦。这种酷刑是朱元璋独创的,只需几张宣纸和一个水壶,就能让人在痛苦中度日如年。朱元璋从小生活贫困,家中的亲人都死于元朝的暴政,他亲眼目睹了无数贪官污吏的肆虐。因此,他在起义时立誓,要铲除天下的腐败官员。终于登基后,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立刻修订了法律,规定任何贪污超过60两的官员必须处死,绝不留情。后来,朱元璋确实抓住了几个典型案例,但他发现,仅仅用刀剑处决似乎无法解恨,于是他决定设计一些更加残酷的刑罚,用以震慑那些腐败的官员。这一思考促使他发明了让人闻风丧胆的“剥皮实草”和“贴加官”刑法。
“剥皮实草”如其名,是将犯人的皮肤剥下,涂上草木石灰,再将其悬挂在显眼的位置,目的是警告其他官员不要重蹈覆辙。明代开国将领朱亮祖就惨遭此刑,死状极为凄惨。而“贴加官”这一刑罚的名字则来源于中国戏曲中常见的开场表演。在戏曲演出中,演员常扮演道教神仙“天官”,并向观众赠送吉祥话和写上吉祥如意的条幅,这一仪式被称为“贴加官”。由于表演者通常会戴上贴合人脸的面具,因此“贴加官”酷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具体的刑罚方式是将几张宣纸贴在犯人脸上,然后将其四肢固定。接着,狱卒一层一层地往纸上浇水,宣纸吸水后会紧紧贴住犯人的脸部,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一层层覆盖,最终使得犯人因窒息而死。令人恐惧的是,当纸被揭下来时,居然能呈现出死者的脸部轮廓,宛如一个被强制戴上的面具,故此刑罚逐渐被称为“贴加官”。
那么,为什么在众多残酷的刑罚中,朱元璋偏偏选择了几张纸来折磨犯人呢?这种令人窒息的酷刑,究竟为何比火刑和鞭打更加令人无法承受?其恐怖之处,恰恰在于它能够摧毁人的精神。几张宣纸就能让一个成年男子在绝望中崩溃。与其他古代刑罚相比,“贴加官”的恐怖不仅仅体现在肉体的痛苦上,而是让人体验到慢慢窒息、无法求死的绝望。它与水刑有些相似,都是让人经历呼吸衰竭的痛苦。尽管水刑需要大量的水源和场地,但“贴加官”显然更为简便实用,不仅节省了大量资源,且效果同样惊人。
但是,为什么朱元璋在古代已经存在多种折磨人的酷刑的情况下,仍然自创了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贴加官”呢?其中或许有更深层的考量。“贴加官”所致的死亡,几乎没有任何外部伤痕,堪称是“杀人于无形”。许多受审的贪官污吏有可能是皇室子弟或重要的朝廷大员,这些人若当众斩首显得过于引人注目,而用“贴加官”处死则显得更加体面。至于仵作来验尸时,只会将其归为窒息而死,完全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正因如此,“贴加官”刑罚极其隐秘,以至于在正史中几乎找不到明确的记载。唯一的线索出现在《明史·刑法志二》中的一小段:“酷吏辄用铁棍、夹棍、脑箍烙铁及一封书,鼠弹筝,坛征”。其中的“一封书”便是“贴加官”的另一种叫法。这个秘密杀人的刑罚一直延续到了清代,在紫禁城中成为处置宫人的普遍手段。慈禧太后便曾使用这种方法处决了几十名太监,直到清朝覆灭,宫女太监被释放后,才使得“贴加官”这种极为隐秘的刑罚被世人所知。
那么,这种折磨人的刑罚在刑讯逼供中会表现得如何呢?若是一个犯了重罪且拒不供认的囚犯,极有可能会遭遇“贴加官”。狱卒通常会将犯人五花大绑,使其无法反抗。之后,他们可能会将核桃或石子塞进犯人的喉咙,接着一层一层地将薄纸贴在犯人的脸上,延迟时间,直到犯人快要崩溃时才将酒水撒上,让他暂时喘口气。许多犯人能忍受第一层纸,但很少有人能承受第二层,第三层,直到第五层。随着薄纸一层层加厚,犯人脸上的空气逐渐稀薄,到第五、六层时,窒息的绝望让人几乎失去生存的意愿。为了避免犯人死得太快,狱卒有时会在第三层纸贴好后猛然掀开,让犯人吸几口新鲜空气,然后再重复这一过程,直至犯人精神崩溃,吐露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