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10日,一位年约五十的老者来到山东文登县府,将一封信交给了当地的相关部门。信件来自辽宁清原县,内容是邀请当地代表参加为抗联师长王仁斋立碑的仪式。
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文登县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大家纷纷表示疑虑,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王仁斋曾被视为抗日联军的叛徒,后来逃往台湾。事情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怎么会突然有人为这位“叛徒”立碑,且邀请其家乡人参加?相关部门担心这可能是个骗局,于是非常谨慎地处理此事。
在向上级请示后,文登县被指派派遣工作人员前往东北调查清楚。王仁斋的名字开始再度被提起,背后藏着一段曲折而鲜为人知的历史。
王仁斋,1906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的高家村,家境较好,曾在山东青州的甲种农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回乡当了小学教师。1927年,四一二事变爆发,白色恐怖席卷全国。许多人因恐惧退出了原有的组织,但王仁斋却毅然投身于革命阵营。
三年后,他受组织指派,前往东北奉天省从事地下活动。那时,东北仍然是军阀割据的局面,王仁斋因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并判刑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陷落,王仁斋仍关押在监狱中。当战乱爆发时,他迅速意识到局势的紧急性,并建议看守们放了他们自己,趁机逃命。看守最终同意,王仁斋趁乱逃脱。
在逃离监狱后,王仁斋并未回家看望久未谋面的父母,而是毅然投入抗日斗争。他深入长白山区,组织起了“第37军海龙游击队”,开始了艰苦的抗日战斗。虽然队伍人数少,装备简陋,但王仁斋凭借勇气和智慧,带领游击队展开了多次伏击战,专门打击日伪军的运输车队。敌人对他恨之入骨,悬赏三万元捉拿他,赏金仅次于杨靖宇。
1933年10月,杨靖宇将王仁斋的海龙游击队纳入抗日联军,并任命王仁斋为第一军第三师的师长。尽管他并非军校出身,也没有指挥过大型战斗,但杨靖宇看中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事实证明,王仁斋确实是个非凡的指挥官,带领部队取得了许多胜利,打击了多个敌军据点,令鬼子闻风丧胆。
然而,抗日战斗并非一帆风顺。1937年,王仁斋在一次战斗中,英勇作战至最后一刻,最终牺牲。他的死亡引发了周围的乡亲们的极大悲痛,但因为战事混乱,抗联很难及时向王仁斋的家人报信,王仁斋的牺牲直到多年后才为人知晓。
在上世纪50年代,王仁斋的亲属受到了错误的冤屈。由于当时的情况复杂,很多人认为他在革命后叛变,甚至逃往台湾。王仁斋的儿子王建章曾因父亲被误认为叛徒而被迫辞职,家庭也因此蒙上了阴影。王仁斋的母亲始终不相信儿子会是叛徒,并坚信他一定牺牲在战场上。
王仁斋的妻子坚信丈夫没有叛变,便开始努力为丈夫平冤,她翻找家中的旧书籍,找到了一些革命书籍,想要向有关部门求证。然而,当时的干部坚持认为,单凭一本老书无法证明任何事情,且王仁斋从未现身或给家里捎过信,种种疑虑让她更加坚持为丈夫讨回公道。
直到1982年,辽宁清原县的编纂人员在整理县志时,偶然听闻王仁斋的事迹,并得知他的埋葬地点。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他们前往他的牺牲地,在当地乡亲的帮助下,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王仁斋的英雄事迹,并开始向县委报告。县委对此事高度重视,决定为他竖碑并修建陵园,同时邀请王仁斋的亲属和文登县有关部门前来参加竖碑仪式。
最终,王仁斋的烈士身份得到了确认。1984年清明节,清原县在王仁斋牺牲地举行了盛大的立碑仪式,王仁斋的家人和来自文登县的代表也参加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这个故事在许多年后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也让王仁斋的英勇事迹重新被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