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执意要救韩林儿的朱元璋并不傻,这也是他敌视刘伯温的原因
迪丽瓦拉
2025-09-09 16:04:03
0

至正十九年八月,察罕帖木儿突破红巾军龙凤政权(国号宋)的都城汴梁,迫使皇帝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护卫下逃往安丰。再加上此前三路北伐的接连失利,曾经辉煌一时的红巾军逐渐陷入衰败。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当时已归顺元朝)调集十万大军,向安丰发起猛烈进攻。刘福通不仅组织城中的军民进行殊死抗战,还广泛派遣使者,向各方“诸侯”求援。救援与否的问题,摆在了朱元璋面前。

刘伯温坚决反对出兵救援,他给出了三个理由。

首先,朱元璋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利,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如果出兵救援,可能与张士诚发生冲突,而陈友谅则可能趁机东下,届时朱元璋将会面临腹背受敌的极大风险。

其次,无论结果如何,救援都可能带来麻烦。刘伯温认为,龙凤政权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如今只剩下孤立无援的安丰城,救援成功也对朱元璋无益。而且,龙凤政权的公开抗元立场(建国称帝),注定会招致元朝的追击,救它只会让朱元璋成为元朝的眼中钉。

第三,假如真的救下韩林儿,如何安置他将成为一大难题。而此时张士诚正准备除去这个“累赘”,刘伯温认为朱元璋可以坐视不理,反而能从中受益。

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常常被描述为朱元璋未听从刘伯温的劝告,结果不仅“捞回”了一个“包袱”,还让陈友谅趁机发起猛攻,逼得朱元璋陷入两难。幸运的是,朱文正凭借高超的指挥能力,最终稳定了局势。此事往往被当作刘伯温智慧的证明,毕竟朱元璋自己也曾感叹“不听君言,几失计”。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朱元璋并不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愚笨。他始终认为自己在此事上不需要完全听从刘伯温的意见。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朱元璋为何决心要救韩林儿。有人认为朱元璋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笔者无法确定朱元璋是否真有这种想法,但我认为这并非主要原因。曹操之所以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为其他诸侯都认同他手中的天子,而朱元璋若挟韩林儿,又能“令”谁呢?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岂会听命于他?

朱元璋要救韩林儿的理由其实很简单——韩林儿是他的皇帝。当年朱元璋投入抗元的斗争时,便属于龙凤政权,他的许多官职与头衔都出自韩林儿的册封,包括至正二十一年获得的“吴国公”称号(后来自封为吴王)。而此时自己的主上遭遇困境,怎么能因为韩林儿已不再强盛,就将其抛弃?如果朱元璋不救援,自己的下属又如何会忠诚于他?若韩林儿被张士诚俘获,朱元璋处境将更加艰难。出兵救主,虽可能使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但若选择袖手旁观,朱元璋也难以维护自己的“形象”。

一些人可能认为这些考虑显得虚无和做作,认为“实力才是王道”。陈友谅也抱有同样的想法,但最终他却因轻视朱元璋而失败。因此,朱元璋的选择,实际上是非常理智且明智的。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最终通过廖永忠之手将韩林儿处决,但这也让他与下属之间的信任纽带断裂,从此走上了屠杀的道路。

刘伯温曾是元朝官员,见元朝败落便投向朱元璋。如今龙凤政权衰败,刘伯温似乎也准备抛弃它。尽管他有诸多理由,但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士绅们口口声声说着“仁义廉耻”,实则视忠义为粪土,随时可能弃之而投向更强大的势力。这也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等人抱有敌意的根本原因。

另外,朱元璋的救援行动,比刘伯温预期的要顺利得多。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朱元璋亲自率领徐达和常遇春出征安丰救驾。常遇春三战三胜,迅速击败了张士诚的军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元璋便成功救出了刘福通和韩林儿(将其转移到滁州),并顺利撤军,此时陈友谅还未作出任何反应。

朱元璋凭借对张士诚实力的准确评估,选择了迅速出击,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也避免了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这一决策展现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

那么,既然朱元璋的救援行动如此顺利,为什么一个月后面对陈友谅的猛攻时,他又显得措手不及呢?

原因在于,解救安丰之后,朱元璋过度自信,甚至产生了轻敌心理。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在龙湾大胜陈友谅,他认为此举足以震慑陈友谅,不会引发新的进攻。而且他预计即使陈友谅进攻,也会采取试探性进攻,而非直接发动大规模战斗。对此,朱元璋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但在实际情况中,陈友谅并未如朱元璋所料那般行事。反而,陈友谅趁机出兵,给了朱元璋措手不及的打击。朱元璋因此不得不紧急调兵,企图挽回局势。此时,朱元璋那句“不听君言,几失计”便应运而生。

这句话一方面表现了朱元璋对于战略上的误判和过度自信的反思,另一方面则是对刘伯温等文臣的安抚和恭维,毕竟局势对他非常严峻,他知道这些文臣随时可能转向敌对阵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揭秘百万年人类史!《寻古中国·...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东方人类百万年》,将于5月30...
原创 齐... 鲁国,周朝时期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其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儿子——伯禽。鲁国最鼎盛时,其疆域...
原创 汉...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米仓山之战本来有可能成为汉中之战的转折点:只要黄忠成功焚毁曹军的粮草,刘备就...
原创 曹... 贾诩是曹操阵营中一位极为重要的谋士,在江湖上被誉为“三国第一毒士”。当时的人们普遍称赞他具备“有良、...
原创 一... 一千多年前的古画中,有一幅作品让人惊讶,仔细观察时竟然发现其中的某个物品像是现代物品,难道是“穿越”...
原创 中...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女子最幸福?不是唐朝,也不是宋朝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朝代更迭,女子的命运也...
原创 日... 众所周知,自近代以来,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灾难。这场战争涉及的具体数据一直以来存在诸...
原创 连... 刘邦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封建王朝的创立者,他所创立的汉朝不仅确立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基石,更...
原创 秦... 秦始皇陵墓在启动建设之初的规模相对较小,但随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工程的规模迅速扩大,工程...
原创 危...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一场震撼全国的事件。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
原创 汉... 提到汉朝的皇帝,许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汉武帝,或者是刘邦,亦或是那些最终导致汉朝衰败的桓灵二帝。然而,...
原创 1... 1927年4月6日,北京发生了震撼中外的事件: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下令,京师警察厅派遣超过...
原创 水... 在北宋末期,梁山泊成为了一片汇聚了百余位江湖豪杰的壮丽天地。这一百零八位好汉,因各自的原因踏上了多姿...
原创 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朝末年至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历史学家...
原创 李... 前言 我国历史中,谁不知晓伟大的太宗李世民?这位无畏战场、屡建赫赫战功的英雄,将大唐打造成盛世的标...
原创 宁... 贾宝玉在神游太虚幻境时,曾提到一件事:宁荣二公的魂魄找到了警幻仙子,并托付她引导贾宝玉入梦,希望能警...
原创 1... 在1953年夏季,地点设在南朝鲜的军营里,时任南韩总统李承晚神情严肃地站在全体将士面前,发表了一番振...
原创 定... 北宋的都城是开封,这座城市并不能被视为劣等之地,毕竟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坐落于华北平原的中心,恰...
原创 曹...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麾下的五虎大将几乎被塑造为无敌的存在。尤其是在吕布挂在白门楼之后,天下间的顶尖...
原创 日... 公元733年,唐朝的皇帝玄宗决定设立江南西道,因此这个地区便被简称为江西。江西境内流淌着蜿蜒的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