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一观点几乎没有人会质疑。然而,为什么并非所有读书人的命运都因此发生了改变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古人的对比,看看那些命运未曾改变的人,究竟缺少了什么?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选择了那些并非出身贵族,而是平民出身、家境并不富裕的古人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更具参考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苏秦列传,其中不仅讲述了苏秦个人的事迹,还涉及到他家族的成员,尤其是他的族兄苏代。苏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还通过自身的努力,影响了整个家族的职业方向。
苏秦出生在东周的一个商贾之家,家族的职业并非是求学,而是做生意、从事手工业。
然而,苏秦是一个异类,他决心不走寻常路,选择了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一生,争取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条路好走吗?显然不好走。
他拜鬼谷子为师,得到了一位名师的指点,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种机遇对今天很多人来说,都是难以企及的。
但即便如此,当苏秦怀揣着满腔热情出山时,四处碰壁,经历了诸多挫折,甚至一度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最终不得不灰溜溜地回家,不仅如此,他的名声也因此一落千丈。
你以为这就是他面临的最大打击了吗?不,这远远不够。苏秦的家人不仅没有支持他,反而对他充满了讽刺与嘲笑,连妻子也毫不留情地奚落他。
若你是苏秦,你会如何选择?是放弃还是坚持?
苏秦选择了坚持。
这意味着,他必须独自一人走这条布满荆棘、没有前景的道路,且这条路上充满了嘲笑、讽刺和冷嘲热讽,甚至他自己也常常成为旁人的笑柄。
苏秦曾经说过一句话:“光有大志不成,光有坚持也不成,悬梁刺股中的‘刺股’便是他那份坚持的写照。”
他没有被失败所击倒,反而开始反思自己的失败,并重新找到了新的机会。
他遇到了《阴符经》这本神秘的书籍,终于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钥匙。
当他终于用知识换来了明天,他周围的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同时也充满了敬畏之情。苏秦长叹一声,感叹自己眼界的再一次升华。人们只看到了他最终的成功,却忽视了他曾经走过的那段孤独、艰难的黑暗道路。
若换作是你,在四面楚歌的情境下,你还能够坚持初心、不轻言放弃吗?你是否能够理智地继续前行,而不是盲目的冲动?
苏秦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家族。他死后,他的族弟苏代也开始活跃在战国的历史舞台上,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
如果你认为仅凭读书就能改变命运,那你就错了。因为读书为你提供的是一条路径,而非通向成功的唯一通道。成功还需要其他的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人物——西汉丞相陈平。陈平非常喜欢读书,家境虽不显赫,但他家中的职业是务农,这也意味着他面临着来自家人的压力。有一次,陈平的嫂子被问到:“你们家是怎么养活陈平的,为什么他看起来那么白白胖胖的?”她答道:“我们吃的是糠咽菜,陈平一个不下地劳动的懒汉,能和没有他有区别吗?”
就像苏秦一样,陈平也在家里遭受了无数的嘲笑,但他的境遇更加困难。
尽管苏秦有名师相助、书籍启发,但陈平几乎一无所有。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也深知自己的目标,但他不敢公开谈论自己的志向,只是心中默默地告诉自己:“我将来要治理天下。”
然而,那个时代的陈平,能有机会吗?显然不可能。若他仅仅死读书,而不去创造机会,那么他的未来注定平凡,最终也只会沦为“百无一用是书生”。
陈平明白,机会不会主动找上门来,而他必须主动去寻找。于是,他开始寻求机会,尽管他的处境非常不利,且早已成了全县的笑柄,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然而,机遇最终降临在他身上。陈平通过与一些豪杰交往,慢慢地积累了名声,最终通过一个小小的计谋,成功娶到了一位寡妇,并凭借她家族的财力支持,逐渐获得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他最终投靠了魏王、项羽,但最终却在刘邦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成为西汉的丞相。
所以,不要质疑知识能否改变命运。若你的命运未曾改变,倒不如审视自己,看看是否缺少了其他的因素。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现代例子——“北大屠夫”陆步轩。2003年,陆步轩因为毕业后卖肉而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2013年,他回到北大演讲时深情说道:“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成了反面教材。”
陆步轩承受的巨大压力,我们如今能够更容易理解,但回头看看,苏秦和陈平所遭受的压力,可能并不比陆步轩轻。如今,没人再嘲笑陆步轩了,因为他的肉摊年销售额达到18亿,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