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历史中的遗憾,真是数不胜数,尤其是关于王朝的兴衰,更多的是那些强盛一时却最终崩塌的朝代——如强秦、大汉、盛唐、大明等。我们在读史时,常常能看到这些辉煌的朝代从最初的腾飞到逐渐衰败,甚至最后的覆灭显得如此仓促和无奈,仿佛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令人唏嘘不已。而其中最为落寞且迅速消逝的,无疑是秦朝。
秦朝的迅速崩溃,令人不禁唏嘘。虽然《过秦论》里曾提到,秦王凭借六世的积累,才得以一统六国,始皇帝嬴政最终君临天下,开启了大秦王朝的辉煌。然而,秦国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从放马起步到最终统一中国,这一过程经历了数百年,经过了无数秦王的努力,历时600多年才得以实现。因此,当许多人看到秦朝在统一后的十几年内崩塌时,难免会感叹,如果当时李斯扶持扶苏继位,或许历史会有所不同。但事实是,即便扶苏继位,大秦依然会走向灭亡。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秦朝堪称一个特别的存在。秦始皇的政治构想和改革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许多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关于秦始皇的研究一直层出不穷。然而,这位在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国古代政治架构的始皇帝,却在统一天下后仅仅统治了十多年。最终,他在东巡途中病倒。尽管他当时病重,但他心中最为看重的继承人是长子扶苏,但扶苏因为曾受到父亲的训斥,被流放至北方长城。
始皇帝在临终时曾写信让扶苏归来,可惜这封信被身边的得力太监赵高所拦截。当时,赵高虽然只是一个内侍,明知自己无法与始皇的权威抗衡,但他凭借对权力的渴望,联手廷尉李斯。在李斯的背后,扶苏奉行儒家思想,而李斯本身则是法家的拥护者。李斯担心扶苏如果即位,会逐渐削弱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加上当时扶苏深受蒙家人影响,这些因素最终促使李斯背叛了扶苏,支持了赵高将胡亥推上皇位。
于是,扶苏的归信被阻断,嬴政终未等到他返回,最终在沙丘死于病中。赵高和李斯趁机发动沙丘政变,将胡亥扶上了帝位。扶苏回到咸阳时,等待他的是一杯致命的毒酒。尽管蒙毅曾劝他再等等,但扶苏最终选择了饮下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许多人看到这一幕历史,感到无比惋惜,因为胡亥继位后暴戾残酷,不仅杀害了威胁自己地位的亲兄弟,还屠杀了那些对自己政治没有威胁的亲戚。胡亥的暴政引发了民间的不断暴动,而他自己也最终死于赵高之手,权力再次转交给了子婴。然而,子婴也无法挽救秦朝的命运,最终秦朝在短短十五年内崩塌。很多人把秦朝的灭亡归咎于胡亥和李斯等人,认为如果扶苏继位,秦朝的命运会更好,甚至有人认为,秦朝可能不会那么快灭亡,至少扶苏有足够的能力,秦朝也可能延续三代。
然而,事实是,即便扶苏继位,大秦的灭亡依然是无法避免的。
扶苏的能力无疑高于胡亥,那么为何即使扶苏即位,秦朝仍然会面临灭亡呢?首先,扶苏奉行的是儒家思想,而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法家统治传统。法家思想在秦国的政治体系中根深蒂固,几乎没有改变的空间。扶苏如果继位,尽管他有仁爱之心,但秦朝的政治体系早已是严苛的法治社会,若他上位后放松管理,恐怕会使秦朝原本就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彻底崩溃。因此,秦朝的灭亡即使是扶苏继位,也依旧无法避免。
其次,扶苏的性格和判断力也是他无法掌握大秦政权的重要原因。从他收到赐死的毒酒后,直接选择饮下,便可看出他的性格问题。扶苏当时本有机会带领三十万大军推翻胡亥政权,但他选择了接受命运,这种果断与软弱并存的性格,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政治智慧。而李斯认为,扶苏虽然品行端正,但在性格上缺乏足够的权谋和智慧,因此他认为扶苏并不适合统治强大的秦朝。即便扶苏得到李斯的帮助,也很难有效控制大秦的局势,秦朝的灭亡仍将不可避免。
扶苏未能继位,暴戾的胡亥上台,导致大秦仅在始皇帝死后短短三年便走向灭亡。许多人对此感到惋惜,认为如果扶苏当初继位,或许大秦的命运会大不相同,历史也许会因此改变。但事实是,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偶然与必然,扶苏若即位,秦朝的覆灭依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个人的性格和治国理念无法应对已经深陷困境的秦朝政治。秦朝的命运早已注定,无论是胡亥还是扶苏,都无法改变这一结局。